首页> 中文学位 >心房颤动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6h】

心房颤动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 对照组、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临床特征比较

2.2 对照组、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NLR、LAD和LVEF的比较

2.3 影响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讨论

3.1 NLR与房颤发生和维持的关系

3.2 NLR对于房颤辅助筛查和诊断的价值

3.3 本研究的缺陷和不足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炎症与房颤关系的研究现状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外周血NLR(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的水平探讨NLR与房颤发生和维持中的关系,探讨NLR是否是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及NLR对于房颤辅助筛查和诊断的价值。
  方法:入选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150例房颤患者(观察组),其中男104例,女46例,平均年龄75.50(66.0081.25)岁。按照2006ACC/AHA/ESC房颤指南建议采用临床分类方法进一步细分为阵发性房颤组(68例)和持续性房颤组(82例),选取同期住院的无房颤病史的窦性心律患者69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55例,女14例,平均年龄(67.54±10.64)岁。所有研究对象均需要进行详细的问诊、听诊、心电图检查和持续的心电图观测。所有研究对象均于入院后次日清晨空腹采血化验血常规,进行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绝对值计数,NLR是指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绝对值的比值。所有研究对象均于入院后次日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室收缩末期LAD(left atrial diameter,左房内径)和LVEF(left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左室射血分数)。通过比较各组之间NLR的差异,探讨NLR与房颤发生和维持的关系;通过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NLR是否是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及NLR对于房颤辅助筛查和诊断的价值。
  所有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完成。主要统计指标均进行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检验。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多重比较采用SNK-q检验,偏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M(P25 P75)表示,组间比较行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变量间的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类变量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逐步向前回归分析。检验水准取a=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各组的年龄、高血压病史和冠心病病史有着显著性差异(均P<0.05),而性别、瓣膜病病史、心肌病病史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阵发性房颤组和持续性房颤组中孤立性房颤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阵发性房颤组 NLR较对照组升高(P<0.01);持续性房颤组NLR较对照组升高(P<0.01);持续性房颤组NLR较阵发性房颤组升高(P<0.01)。阵发性房颤组LAD较对照组升高(P<0.05);持续性房颤组LAD较对照组升高(P<0.01);持续性房颤组LAD较阵发性房颤组升高(P<0.01)。阵发性房颤组LVEF较对照组降低(P<0.01);持续性房颤组LVEF较对照组降低(P<0.01);持续性房颤组LVEF较阵发性房颤组降低(P<0.01)。房颤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冠心病、NLR增高以及LAD增大均是房颤的危险因素,LVEF增高是房颤的保护因素。在调整了高血压、冠心病、LAD、LVEF等因素后,NLR增高依然是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冠心病、NLR、LAD、LVEF组成的房颤危险因素模型判别房颤的判对率达到86.7%。
  结论:1.房颤患者外周血NLR水平明显增高,相对阵发性房颤患者而言,持续性房颤患者外周血NLR水平更高,提示NLR与房颤的发生和维持密切相关。2.NLR是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NLR对于房颤的辅助筛查和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性和价值,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