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脊髓型颈椎病术前与术后的步态分析比较
【6h】

脊髓型颈椎病术前与术后的步态分析比较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设备简介和步态数据采集方法

3.GaitSense步态评估分析系统监测参数

4.统计学分析

结果

1.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2.术前与术后的mJOA下肢功能评分和Nurick分级比较

3.术前与术后的步态参数比较

讨论

1.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与术后的步态参数差异及杌制分析

2.步态分析与mJOA下肢功能评分、Nurick分级在脊髓型颈椎病中对术后临床疗效评估的差异

3.步态分析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优势及前景

4.本次研究存在的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大连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脊髓型颈椎病步态分析研究进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临床分型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由于早期发病隐匿,不易得到早期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延误诊疗时机,导致行走费力甚至肢体瘫痪等后果,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加重经济负担,从而引起广泛关注。人体步行是由中枢神经系统、下肢关节和肌肉的共同运作、身体平衡及协调共同控制,其过程十分复杂,任何过程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出现异常步态。相关研究显示,上位神经在脊髓型颈椎病中在控制肢体运动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脊髓功能障碍的首要表现是下肢平衡性的破坏,步态的改变是脊髓型颈椎病重要的诊断依据和手术指征,能够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诊断、治疗、病情严重程度、术后疗效评估等做出客观、量化的评估。本次研究通过对临床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术前与术后相同距离下常速行走时的步态数据分别进行采集和分析,进行手术前后各步态参数的比较以期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与术后的步态特点进行客观分析和准确描述,对临床脊髓减压术后疗效评价提供一些客观量化的数据。
  方法:选择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2017年10月至2017年12月期间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住院且手术的患者18例,术前与术后1周分别进行mJOA下肢功能评分、Nurick分级、采用大连理工大学研发的便携式步态分析系统(GaitSense步态评估系统)对患者进行步行数据采集,数据录入电脑,制作脊髓型颈椎病术前与术后mJOA下肢功能评分、Nurick分级、步态参数表格,用SPSS23.0软件对所获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应用配对t检验比较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与术后的mJOA下肢功能评分、步态参数,应用秩和检验比较术前与术后的Nurick分级,结果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本次试验研究,18例患者术后1周mJOA下肢功能评分平均从3.39提高到5.17,Nurick分级平均从2.44提高到1.11,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步态参数:支撑相百分比、摆动相百分比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长、跨步长、步速、最大足廓清、最大足正角度、最大足负角度较术前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相同距离下行走时的摆动相百分比、步长、跨步长、步速、最大足廓清、最大足正角度、最大足负角度较术前明显增加,支撑相百分比降低。
  结论:(1)患者术前步态特点:步长、跨步长短,步速慢,最大足廓清、最大足正角度、最大足负角度、摆动相百分比小,支撑相百分比大。(2)患者术后相同距离下行走时的步态参数较术前相比摆动相百分比、步长、跨步长、步速、最大足廓清、最大足正角度、最大足负角度明显增加,支撑相百分比降低。(3)步态分析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一种客观评价,可以用于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效果、术后恢复情况评估,为治疗后病人的随访和疗效评估提供了客观精确的数据。其未来将在脊髓型颈椎病研究分析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