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拟态环境及其网络大众传播的建构与控制
【6h】

拟态环境及其网络大众传播的建构与控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说明和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引 言

1拟态环境理论的产生与演进

1.1拟态环境理论的提出

1.2关于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理论

1.3拟态环境的“累积”与“校正”说

1.4新媒体带来新挑战

2拟态环境的生成机理分析

2.1基于传者角度——拟态环境在媒介形态和信息形态上的区分

2.1.1拟态环境媒介形态的区分

2.1.2拟态环境信息形态的区分

2.2基于受众角度——面对拟态环境受众的能动性

2.2.1受众对拟态环境的选择

2.2.2受众对拟态环境的解读

2.2.3受众据拟态环境的反应行为

2.3拟态环境的认识论范畴

2.3.1对实践重要性的认识

2.3.2对媒介的认识

2.3.3受众对自身的认识

3.网络大众传播中的拟态环境

3.1网络大众传播构建拟态环境的技术能力空前增强

3.1.1网络传播的技术特点

3.1.2如何认识网络大众传播

3.2网络大众传播拟态环境的内容建构

3.2.1议程重置——对传统媒体拟态环境的再建构

3.2.2以博客为例——对传统媒体拟态环境的颠覆性建构

3.2.3虚拟现实—拟态环境的新内容

3.3网络大众传播拟态环境的特点

3.3.1网络大众传播建构的是一个弱把关的拟态环境

3.3.2网络大众传播拟态环境的复杂化

3.3.3受众在网络大众传播拟态环境中的自我迷失

4.积极构建——破除网络大众传播中拟态环境的迷障

4.1增强网络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能力

4.1.1加强制度建设,建全管理体制

4.1.2建立法律规范,坚持以法治网

4.1.3增强行业自律,接受社会监督

4.1.4搞好队伍建设,提高职业素质

4.1.5采取安全措施,加强技术防范

4.2受众自觉参与网络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提高媒介素养

4.2.1建立起受众解读大众传媒“拟态环境”的思辨能力

4.2.2受众应建立起自觉抵御负面信息的能力

4.2.3适当借鉴国际媒介素养教育的成功经验

结 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对拟态环境及其网络大众传播的建构与控制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相对于传统大众传播方式,网络媒体的技术特点为这一领域的传播实践提供了空前的可能性,其意义不仅在于传者构建拟态环境的手段的进步,也不仅在于受众了解信息渠道的畅通和多元化选择,更重要的是,受众在网络大众传播拟态环境的解读方面所具有的能动主体地位被空前提升,并借助与传者类似的技术手段和相应的角色变化,参与了新的拟态环境的构建,这是以往大众传媒的受众几乎不可能实现的。

著录项

  • 作者

    姚化成;

  •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

  • 授予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
  • 学科 传播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董锋;
  • 年度 200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大众传播;
  • 关键词

    大众传播; 拟态环境; 网络媒体;

  • 入库时间 2022-08-17 10:57:53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