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海德格尔现象学视域下虚拟实在的审美分析
【6h】

海德格尔现象学视域下虚拟实在的审美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虚拟实在哲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海德格尔技术现象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海德格尔美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2 审美经验范畴的基本内涵

2.1 审美经验范畴的哲学溯源

2.1.1 古希腊哲学中感性认识之审美经验范畴的萌芽

2.1.2 理性主义哲学中先验感性之审美经验范畴的形成

2.1.3 西方传统哲学中审美经验范畴的基本特征

2.2 胡塞尔现象学对审美经验范畴的发展

2.2.1 审美知觉消解审美经验之二元结构

2.2.2 本质直观扩展审美知觉的直观性

2.2.3 审美直观与审美经验的自明性

2.3 海德格尔现象学下审美经验范畴及三重维度

2.3.1 基于此在生存和存在生成重释审美经验范畴

2.3.2 审美经验之具身维度:人的具身性生存方式与空间之相互建构

2.3.3 审美经验之情感维度:人的情感性生存方式指向整体世界显现

2.3.4 审美经验之叙事维度:以对话和命名方式参与整体性世界重建

3 虚拟实在的概念及其本质阐释

3.1 虚拟实在的概念阐释

3.1.1 虚拟实在的基本概念

3.1.2 虚拟实在的技术系统

3.1.3 虚拟实在的发展历程

3.2 虚拟实在的哲学渊源与概念解析

3.2.1 虚拟实在与真实性的概念解析

3.2.2 虚拟实在与可能性的概念解析

3.2.3 基于真实性与可能性概念解析虚拟实在

3.3 虚拟实在本质的现象学分析

3.3.1 传统理性主义影响下虚拟实在的两重客观性

3.3.2 基于胡塞尔之身体现象还原虚拟实在的真实性

3.3.3 沿海德格尔追问虚拟实在本质及其与审美经验的关联

4 基于海德格尔审美经验范畴之三重维度阐释虚拟实在

4.1 审美经验之具身维度规定虚拟实在的具身化

4.1.1 作为具身现象的虚拟实在

4.1.2 虚拟实在的具身化还原为去远和定位的感知活动

4.1.3 虚拟实在呈现身体与技术相契合的审美特征

4.2 审美经验的情感维度指向两重性虚拟实在

4.2.1 作为整体性世界现象的虚拟实在

4.2.2 虚拟实在的情感化指向两重性虚拟实在

4.2.3 两重性虚拟实在共同呈现情感与技术相互建构的审美特征

4.3 审美经验的叙事维度解构两重性虚拟实在

4.3.1 两重性虚拟实在在语言现象中解构

4.3.2 虚拟实在解构包含“对话”和“命名”两种叙事形式

4.3.3 虚拟实在解构呈现语言与技术相互建构的审美特征

5 基于虚拟实在的审美分析建构审美经验理论

5.1 虚拟实在的美学分析深化海德格尔之审美经验范畴

5.1.1 虚拟实在的具身化深化审美经验之具身现象

5.1.2 两重性虚拟实在深化审美经验之情感现象

5.1.3 虚拟实在解构深化审美经验之语言现象

5.2 虚拟实在的美学分析揭示海德格尔审美经验范畴之局限性

5.2.1 虚拟实在的具身化设置身体的感知和行为方式

5.2.2 两重性虚拟实在带来出离身体的虚无感

5.2.3 虚拟实在解构揭示道德实践与艺术实践的分离

5.3 面向虚拟实在建构和谐统一性的审美经验理论

5.3.1 审美经验包含身体与空间之和谐统一性

5.3.2 审美经验包含情感与空间之和谐统一性

5.3.3 审美经验包含两重空间现象之和谐统一性

5.3.4 面向虚拟实在建构和谐统一性的审美经验理论体系

6 总结:面向虚拟实在建构审美经验理论的前景

6.1 全文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所谓虚拟实在,即基于计算机技术创建的具有交互性、沉浸性和构想性特征的虚拟环境。借助各种传感设备把用户带入虚拟环境中,通过综合性感知方式使用户获得身临其境的真实感。然而,虚拟实在模糊了真实与虚拟之间的边界,虚拟实在的真实性问题引起了哲学家、技术专家及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论。在此,本研究沿着海德格尔追问技术之本质是艺术的思路来探索虚拟实在的真实性这一问题,从虚拟实在以感性直观方式展现包含于此在生存方式之中的多重存在现象出发,论证虚拟实在的本质为艺术现象从而使其归属于审美经验范畴。通过重释海德格尔现象学中的审美经验范畴内涵,运用审美经验范畴之多重维度来解释虚拟实在就为深入探索虚拟实在提供可能路径。
  借助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在追溯审美经验范畴的发展历程中分析审美经验范畴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阐明基于海德格尔现象学所阐释的审美经验概念对传统审美经验范畴的继承和扩展。古希腊早期哲学家在艺术摹仿论中提出审美经验是低级的感性认识活动。至18世纪中期,美学作为一门研究感性经验的系统科学从哲学领域中独立出来,受到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审美经验范畴既等同于感性认知活动,同时指涉先验的感性知觉能力。胡塞尔根据意向性理论把审美经验范畴还原为审美知觉现象,使审美经验作为感性意识活动扩展到范畴直观领域。在继承胡塞尔现象学的基础上,海德格尔从追问存在现象出发,把审美经验之明见性归于生成之存在的明见化,对应此在对存在现象的多重理解赋予审美经验以具身、情感和叙事三重解释维度,即审美经验分别呈现为人之具身性存在方式中身体与空间之相互建构关系;情感现象指向整体性世界现象并在整体性世界现象中得到规定的相互建构关系;以及审美经验展现为以“对话”和“命名”方式参与整体性世界构建的艺术实践活动。
  通过比较分析方法,从技术外在主义和技术现象学进路对虚拟实在的概念进行解析。早期沿着仿真技术发展的虚拟实在被视为基于计算机技术生成的人工仿真环境,但这一概念难以涵盖当前虚拟实在所呈现的多元化研究方向。从虚拟实在的发展历程来看,虚拟实在技术专家与艺术家的合作推动了虚拟实在的发展,艺术家提出感知实在、赛博空间等概念体现在身体感知层面上对虚拟实在的认识。通过追溯虚拟实在的哲学意义,解析哲学思想中真实性和可能性概念,基于真实性和可能性的关系归纳虚拟实在的三重含义:一是由观念构成的理念世界;二是基于数学运算生成的仿真环境;三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生成的感知空间。第三种虚拟实在含义指向虚拟实在的现象学分析。传统理性主义的二元论结构造成了虚拟实在的真实性立足于主观经验的客观性这一两重性悖论上,使技术专家与艺术家们长期处于两种对立的立场中。在胡塞尔现象学视域下,虚拟实在的实在性被置于身体行为和感知之同一性上,悬置了虚拟实在的真实性问题。沿着海德格尔现象学追问技术本质的路径,分别从存在者、存在者之存在以及存在三个层面考察虚拟实在,阐明虚拟实在的本质是以感性直观方式揭示无蔽之存在的艺术现象。
  沿着海德格尔的思路,以归属于存在之生成的审美经验范畴为起点,运用审美经验范畴之三重维度对虚拟实在做出系统解释。基于人之具身性存在方式领会的身体与空间之相互构建关系,虚拟实在呈现为身体感知-行为和虚拟技术系统结合起来共同参与组织空间的具身现象,具身化虚拟实在还原为切近去远和定向定位两种基本感知活动。具身化虚拟实在具有身体感知-行为与技术相互契合的审美特征,展开为一系列技术围绕用户的感知-行为方式组建自身的过程。基于人之情感性存在方式领会的情感与世界相互构建关系,虚拟实在作为情感表达的场所指向两重性虚拟实在现象,即一方面虚拟实在的情感化带来人机共在的整体化现象,一方面在虚无之境显现中虚拟实在成为超越现实的可能世界;两重虚拟实在共同显现出情感与技术相互建构的审美特征。叙事维度源于人之时间性存在方式所揭示语言和空间之间相互构建关系,作为语言现象的虚拟实在包含以“对话”和“命名”方式展现虚拟实在解构过程。虚拟实在解构呈现出语言与技术相互建构的审美特征,凭借生成的语言重新规定虚拟实在的形态、场所和尺度。
  虚拟实在的审美分析不仅深化了审美经验中的多重存在现象,而且揭示了审美经验范畴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重新阐释存在即自然的内涵,构建基于和谐统一性的审美经验理论。根据“上手状态”还原身体性生存为工具性行为,工具性行为所组建的具身现象包含原初的主客体尚未分化的审美状态;区分感知层面上的情绪与人之有限性所规定的基本情态之差异,指出后者包含超越现实约束的整体性审美状态;语言现象在两重虚拟实在之相互转化过程呈现出对立统一性的审美状态。另一方面,基于海德格尔思想的审美经验范畴之局限性包括:具身现象所展现的审美经验设置身体感知和行为方式;情感现象带来的非现实且整体性的审美经验难以克服出离身体的虚无感;语言现象包含建立和保存一个世界的艺术实践活动缺失了道德规范的约束。根据存在即自然有机体,基于和谐统一性的审美经验理论包括:消弭存在者之差异的审美知觉适应于事件发展的和谐统一性;消弭存在者与存在者存在之差异的审美情感适应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性;消弭存在者与存在差异的审美经验要求道德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和谐统一性。总之,基于和谐统一性的审美经验理论为虚拟实在向着重建人与自然之和谐共在关系指明方向。

著录项

  • 作者

    耿阳;

  •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

  • 授予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
  • 学科 科学技术哲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张学昕;
  • 年度 2014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计算机仿真;
  • 关键词

    海德格尔; 现象学; 审美经验; 虚拟实在;

  • 入库时间 2022-08-17 10:57:25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