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问题研究
【6h】

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问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现实背景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1.3 研究的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关于接受问题的研究

1.2.2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问题的研究

1.2.3 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问题研究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接受的概念

2.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的内涵

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与道路、制度接受辨析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理论

2.2.2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2.2.3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基本理论

2.3 其他相关理论

2.3.1 接受美学

2.3.2 传播学

2.3.3 认知心理学

2.4 本章小结

3 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系统的要素与结构

3.1 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系统的要素

3.1.1 接受主体:当代中国大学生

3.1.2 接受客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1.3 教育主体: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组织和队伍

3.1.4 接受媒介: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及大众传媒

3.1.5 接受环境:社会环境、学校和家庭环境、教学环境及网络环境

3.2 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系统的结构

3.2.1 接受主体与接受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

3.2.2 接受主体与教育主体之间的双向互动

3.2.3 接受客体与教育主体之间的双向互动

3.2.4 接受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3.3 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的作用机制

3.3.1 当代大学生理论体系接受的个体机制

3.3.2 当代大学生理论体系接受的社会机制

3.4 本章小结

4 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评价设计与调查实施

4.1 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评价指标的构建

4.1.1 理论体系接受评价概念的基本内涵

4.1.2 理论体系接受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4.1.3 理论体系接受评价指标体系的操作化

4.2 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调查的设计

4.2.1 调查问卷设计

4.2.2 调查样本选择

4.3 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的调查及检验

4.3.1 问卷调查过程

4.3.2 样本特性分析

4.3.3 信度效度测量

4.4 本章小结

5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的基本状况

5.1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的总体情况

5.1.1 基本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1.2 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1.3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

5.1.4 能够运用理论正确地认识社会

5.2 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2.1 对基本概念认知不够准确

5.2.2 少数大学生认同度比较低

5.2.3 极个别大学生持怀疑态度

5.2.4 少数大学生认识有些偏激

5.3 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的特殊性

5.3.1 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的总体特点

5.3.2 不同群体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的差异

5.4 本章小结

6 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的优势及制约因素

6.1 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的主要优势

6.1.1 高素质接受主体

6.1.2 高层次教育主体

6.1.3 丰富的接受媒介

6.1.4 优质的教育环境

6.2 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的制约因素

6.2.1 接受主体的因素

6.2.2 接受客体的因素

6.2.3 教育主体的因素

6.2.4 接受媒介的因素

6.2.5 接受环境的因素

6.3 本章小结

7 提升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效果的基本路径

7.1 从接受主体特点出发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

7.1.1 融合“双重需要”激发接受内在动力

7.1.2 重视价值体系及认知结构提升接受水平

7.1.3 注意情感体验提高对理论学习的兴趣

7.1.4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习的能动性

7.2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内容的可接受性

7.2.1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化抽象为具体

7.2.2 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突出教学的针对性

7.2.3 实施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探索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

7.2.4 构建适应大学生思维习惯的语言规范和表达的方式

7.3 凝聚教育主体优势发挥其在学生接受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7.3.1 发挥好“三支队伍”作用提升教育主体影响力

7.3.2 发挥好“三个组织”作用增强教育主体组织力

7.3.3 整合和建构教育主体的大系统提升综合影响力

7.4 优化接受媒介及接受环境构建“五位一体”的育人平台

7.4.1 开展多层面理论教育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理论水平

7.4.2 以校园文化活动为重要载体增进大学生情感认同

7.4.3 占领大众传媒阵地牢牢掌握舆论媒体中的话语权

7.4.4 注重社会实践养成作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7.4.5 重视朋辈群体中核心人物的培养发挥其教育作用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论文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也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内容。大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对象。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受状况,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真学、真信、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把握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所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指导,借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对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问题展开研究,力求在理论上丰富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理论成果,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研究的空间;实践上,期待为增强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实效性提供指导,为制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社会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及跨学科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界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概念的内涵,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系统的主要要素、基本结构和作用机制;尝试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本研究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以我国东中西部9所高校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总结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特点;从接受视角,剖析了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的主要优势及制约因素,提出了提升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效果的对策与建议。 本研究认为,当代大学生理论体系接受具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较为全面系统,但存在不稳定性;总体接受程度较高,不同层面接受不平衡;理想性与功利性相并存;不同大学生群体理论体系接受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性。基于对大学生接受特点的考察及接受分析的视角,需从接受主体、教育主体、接受媒介及接受环境等方面探讨影响和制约大学生理论体系接受状况的成因;也需根据大学生接受特点开展有针对性地教育,改进接受途径和载体,这是提升大学生理论体系接受效果的关键。具体而言,应以学生的理论需求和价值思考为出发点和切入点,在满足大学生知识探索需要的基础上,需特别重视对其社会价值追求的科学引导,保证大学生理论体系接受的正确方向;帮助大学生完善认识结构以提升接受水平;重视学生情感体验以提高其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增强理论教育内容的可接受性、凝聚教育主体优势以及优化接受媒介和接受环境构建育人平台,也是提升大学生理论体系接受效果的重要路径。

著录项

  • 作者

    刘洁;

  •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

  • 授予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
  • 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杨连生;
  • 年度 2015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