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传统山水画中的古代建筑形态研究
【6h】

传统山水画中的古代建筑形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基本概念的界定与解释

1.3.1 研究文本范围概念和界定

1.3.2 山水画和界画的价值

1.4 本研究的相关概况

1.4.1 国外的相关研究

1.4.2 国内的相关研究

1.5.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的工具

1.6 本章小结

2.传统山水画艺术视野下的建筑形态建构与演进研究

2.1 哲学意蕴与建筑绘画精神的多元契合

2.1.1 艺术精神的生命韵致

2.1.2 务实经验韵还原主义

2.1.3 “形象秩序”与“符号化”组织法则

2.2 山水画与建筑形态普遍性演化

2.2.1 中国文化的集大成风范

2.2.2 规矩与礼制形态的规则化

2.2.3 建筑形态的空间营造

2.3 唐代的中原大一统与宋代的模块系统化之交替性演进

2.3.1 时代背景影响下的宏伟与隽秀

2.3.2 形制体量和力道的迥异表现

2.3.3 审美与技术影响下的细部差异

2.4 明代的承前启后与清代的改革创新之特殊性演化

2.4.1 古建等级与分区布局的形成

2.4.2 构建模式与风格的因果效应

2.4.3 建筑细部对世俗观念的顺应

2.5 本章小结

3.山水画与建筑形态环境的意境文化构成

3.1 山水画与古代建筑文化同属性研究

3.1.1 比德:同类相动的物之以类动者

3.1.2 贵和尚中

3.1.3 儒家精神的人文属性

3.1.4 器与道相融的精神表达

3.2 传统山水画与建筑环境文化研究

3.2.1 道法自然:矛盾中的共生思想

3.2.2 物化与达生

3.3 建筑园林意境的升华

3.3.1 园林禅境的创造

3.3.2 观空:空空的独特审美趣味与缘起论

3.3.3 本质论:建筑环境审美中的“真如”之境

3.3.4 圆融观与园境

3.4 品·境的文化认同

3.4.1 品格:人品与画品的表现

3.4.2 品境:对绘画、建筑环境和意境的追求

3.4.3 品逸:创作主体的生活态度

3.5 主体意向性的媒介表达

3.5.1 迁思妙得:主体意趣和情感追求

3.5.2 文人画与文人风骨

3.6 本章小结

4.山水画创作方法与建筑形态构成方法比对研究

4.1 艺术学视角下的建筑学的创作技法

4.1.1.建筑学的科学基础与环境的必然联系

4.1.2.艺术创作方法的构成关系

4.1.3.传统画理与古典园论

4.2 置陈布势与观物取象

4.2.1.天地为栋宇 深山藏古寺

4.2.2.连续组合的叙述方式

4.2.3 以大观小的山水之法

4.2.4 移步换景重叠营造的透视空间

4.3 经营位置构图秩序

4.3.1.儒家等级观念构图

4.3.2.人伦社会关系构图

4.3.3.宇宙秩序构图

4.3.4.步移景异的构图视点

4.3.5 轴线与环形的向心和同构秩序

4.3.6 意在笔先的全局式营构方式

4.4 随类赋彩与主观印证的建筑色彩观

4.4.1.礼制严苛的皇家色彩

4.4.2.计白当黑的五色墨韵

4.4.3.主观印证下的山水画色彩

4.4.4.潜移默化的设色变迁

4.5.文人哲匠与匠师同构

4.5.1.文人造园

4.5.2.匠师同构

4.5.3.画筑同源

4.6 本章小结

5 文本之下的山水画中的建筑形态研究

5.1 山水画与建筑园林交互影响的文本脉络

5.1.1 文本形象

5.1.2.图像文本:中国传统山水画和界画

5.1.3 图像文本中的空间属性

5.1.4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传统山水画艺术存在本质联系

5.2 图像历史的建筑发展隐迹

5.2.1.山水画与建筑园林的交互发展

5.2.2.山水画与古典园林建筑的融合

5.3 中国山水画文本图像中的建筑形态研究

5.3.1 单独的线条建筑词汇

5.3.2 建筑的基本单位形式

5.3.3 独体的建筑

5.3.4 连贯的文本章法

5.4 群体组合深层的理想状态研究

5.4.1 建筑形态构成的语序“群”

5.4.2 中国传统建筑理想文本模式研究

5.4.3 中国画式的全景式动态游观

5.5 本章小结

6.模件下的山水画中建筑形态研

6.1 模件化理论

6.1.1 以模件化体系秩序建构的必要性

6.1.2 内部单元间的隐含关联系统的构建模件体系

6.1.3 模件体系在建筑中的应用

6.1.4 模式化特点对模件体系的影响

6.2 山水画程式化

6.2.1 中国山水画的皴法和结构程式

6.2.2.形态造型的程式化研究

6.3 建筑形态模件化研究

6.3.1.模件思想的内涵

6.3.2.模件的生成

6.3.3.模件性质研究

6.3.4.建筑模件化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7.3 未来研究的展望

7.3.1 后续的研究计划

7.3.2 未来的希望与挑战

注释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纵观历史,由于中国文化和建筑材料的特殊性,中国古代建筑及与之相适应的建筑环境不断发生更迭、变化和改造,导致我们对古代建筑的认识和研究缺少实物和与之相应的环境的实证存在。而大量的中国古代传统山水画所具有的相当的写实性,完整的绘出了建筑形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这成为我们研究古代建筑重要的文本资料,具有图像研究意义。
  论文目的是通过一种图像视觉方式,重返历史现场,基于传统山水画中的建筑图像,研究古代建筑的形态及其和传统山水画相似的创作生成方式。用传统山水画的艺术视角,以传统山水画中的建筑图像为研究对象,分析传统山水画中建筑形态构成规律、方法及深层的文化意义。
  全文研究基本分为三个核心层面:第一层面的目标是在传统山水画与建筑共同的文化美学思想背景下,探究传统山水画与建筑共同的精神诉求,研究其平行交替生成与演进的关系。中国古代建筑如同中国传统山水画是成熟的审美哲学的产物。在其共同的文化属性下,解读古代建筑的审美与周围环境及自然的关系。第二个层面是通过主体创作认知结构,通过画理、画论分析中国山水画与古代建筑在共同的文化内核下相似的创作方法。从图像视觉理论维度解析传统山水画与古代建筑共同的创作理念,进而研究古代建筑的创作方法。第三层面的研究是将传统山水画中的建筑形象作为研究文本,进行文献式的梳理,从图像视觉角度研究建筑的形态,探索古代建筑模件化构成,及当时的生活场景和生命模式,溯源中国人居环境文化,从建筑设计和营造人居环境等诸多方面进行拓展性研究。基于古代艺术认知理念研究建筑、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其对应的设计逻辑顺序,研究在山水画文本下的和模件下的建筑形式和存在的状态。
  以艺术学视角,对具有建筑形象的山水画进行收集和梳理,采用建筑艺术学、建筑历史学、建筑文化学等多学科融合的方法,运用图像学、模件理论、参数化等研究理论和工具,对古代建筑与传统山水画展开跨学科交叉式研究,通过对历代典型的具有建筑形象的传统山水画中的建筑,进行建筑类型和环境的分析,提出以图像视觉艺术认知途径,研究传统山水画美学概念下的中国古代建筑,以山水画为认知媒介引发思维范式的转换,寻找新的创新性研究方式,进而提出对古代建筑研究的新思路,为未来的古代建筑形态研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和理论基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