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建构视角下当代乡村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6h】

建构视角下当代乡村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概念界定及研究内容

1.3 相关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2 当代建筑师的乡村建筑实践

2.1 当代建筑师乡村建筑实践综述

2.2 当代乡村建筑师、团体及其实践分类

2.3 当代乡村建筑类型分类

2.4 当代建筑师乡村建设的共性特征及对于乡建的本质述求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结构体系下的乡村建筑实践分析

3.1 当代乡村建筑实践建构体系分类

3.2 预制结构体系

3.3 复合结构体系论述分析

3.4 传统建造型结构体系论述分析

3.5 特殊类型结构体系论述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建构视角下当代乡村建筑设计策略

4.1 公众参与为主导,建筑师引导的建构方式

4.2 发掘传统构法优势,配合现代技术的建构策略

4.3 合理运用材料及适宜性构造策略

4.4 当代乡村建筑的社会性、文化性传承

4.5 本章小结

5 当代乡村建筑工程实践与总结

5.1 乡村工程实践项目

5.2 建构视角下的乡村建筑实践总结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当代乡建案例区域分布统计表

附录B 当代乡建案例结构分类统计表

附录C 当代乡建案例组织系统分类统计表

附录D当代中国乡建实践案例基本信息统计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中国的“乡建”经历多次“鼓吹”和“蜕变”。二零零六年,中国共产党及中央政府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一号文件,标志着当代新一轮新农村建设和改造掀起浪潮。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组织研究机构、社会企业、高校等部门均在研究与实施做出了一定成果和贡献,各种策略、实施范例层出不穷,但积极中也存在失误。“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提出,乡村时兴建设,但在急切追求现代化功能需求的同时,却抛弃了与地方气候、材料、传统工艺技术及社会文化的联系,地域特色被斩断与吞噬,建筑建造粗糙、千篇一律;2008年,国家出台“美丽乡村”政策,“记住乡愁”、让“乡建”成为一种时尚,规划师、建筑师激情“下乡”,浮夸创意下或有真正优良。
  本文在此背景下,提出从建筑建造本源出发(即“建构”),通过实证调查的研究方法,重点分析走在当代“乡建”前沿的设计作品。从“建构”的视角探究这些建筑师的创作思想,客观分析利弊,归纳出具有特征性的建构分类与设计方式,包括对建设模式、结构构法、材料应用、乡土技术及传承等多方面阐述。第三章按照结构类型进行分类,着重阐述不同结构类型乡村建筑的建设过程及方法,围绕建构的核心,探讨以结构为基础的具体乡建方法。
  在此基础上,第四章总结设计策略,包括公众参与为主导,建筑师引导的建构方式;发掘传统构法优势,配合现代技术的建构策略;合理运用材料及适宜性构造策略;当代乡村建筑的社会性与文化性传承等等。塑造适宜性的“乡建”,以承载乡村属性并发掘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的建构模式。总结属于这些乡村建筑与乡村属性之间的关系。
  研究当代乡村建筑的建设与发展势在必行,创造真正能承载乡村属性的建筑是未来乡村建筑的发展趋势,因此本文以此为选题背景,研究当代优秀乡村建筑创作案例,通过对大量当代建筑师的乡村实践进行归类、分析、研究、总结,从建构视角解读乡村建筑的发展模式和设计策略。深入、细致的归纳建设实践的共性特征和多元设计策略,试图总结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同时对建筑师在乡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及建筑师的职业模式提出反思与展望,以期指导当下乡村建筑的建设与发展。其作品参差不齐,或有真正的优良,或有浮夸。乡建又发展为一种时尚趋势,当下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背景下重新认识“乡建”有重大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