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MRI技术在感音神经性耳聋中的应用
【6h】

MRI技术在感音神经性耳聋中的应用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引言

第2章材料与方法

第3章结果

第4章讨论

第5章典型病例分析

第6章结论与展望

致谢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MRI技术在感音神经性耳聋中的应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内耳疾病是导致耳聋的常见原因,由于内耳结构复杂,位置很深,一直以来对内耳的结构显示都是一个难题,特别是很多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由于无法显示内耳的情况,很多耳聋的病因无法寻找,临床电生理检查如脑干诱发电位可以了解听力下降的程度和大致估计病交的部位,传统的X线只能初步了解它的一些明显骨质病变,如耳蜗骨化、肿瘤引起的骨质破坏;随着影像学的发展,高分辨率CT的出现曾为内耳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很多客观依据,在某些疾病甚至一度成为“金标准”(如大前庭导水管),但CT只能了解骨性结构的变化,对内耳的信息有着不可忽视的缺陷,它仅能帮助我们发现骨迷路的异常,无法清楚地识别由脑脊液或淋巴液包绕、形成的膜迷路及神经结构等细微的组织,对很多疾病的显示存在着局限;MRI技术的发展,相关软件的开发,特别是3D技术的日渐成熟,能很好的显示膜迷路及神经、血管,开创了对内耳疾病诊断的新纪元,目前国内对内耳MRI的研究不是很多,有学者研究MRI各种序列对内耳的显示,但对后处理方法没有统一认识,存在分歧;我们利用1.5 MRI对内耳的结构进行3D扫描并作后处理,测量不同后处理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各种后处理方法对内耳显示的优缺点,提出最佳显示的后处理手段,以便快捷、客观的显示膜迷路结构,帮助临床寻找感音神经性耳聋的病因。 方法:有针对性的收集2006年1月~2007年12月南昌大学一附院耳科门诊上165例听力缺失或近期听力显著下降的患者,其中男80例,女85例,年龄3月~90岁,所有病人均进行了详细的病史询问,耳科及神经内科常规检查,纯音听力测试,声导抗测试,部分病人进行冷热水试验及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所有病人行纯音听力测试为SNHL 后行MRI检查,分别利用3D-CISS序列、薄层(2mm)T1WI序列平扫并增强扫描,根据T1WI平扫时是否有异常信号增加压脂序列或者反转恢复序列。数据采集后传至Wizard工作站利用Navigator后处理软件以MPR、MIP、VRT 进行二维及三维重建,观察并测定半规管的最大径及管径、蜗高,部分病人对前庭导水管的中点管径也作了测量,部分病人加扫CT检查并与MRI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165例中,MRI发现有57例异常(阳性率34.5%),共16种病变,其中儿童(小于14岁)以先天性异常-前庭导水管扩大(5例)最常见,成人以听神经瘤(16例)为主。 结论:1.磁共振内耳水成像技术能立体而直观地显示内听道及膜迷路的细微结构,对膜迷路纤维化、出血、微听神经瘤等病变的显示比CT具有明显优势,具有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2.MRI对SNHL 病因的诊断很有帮助.是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3.各种MRI后处理方法中,MPR.能够很好观察膜迷路、神经及迷路动脉的情况,VRT应该作为高分辨内耳后处理手段,在有限的3-D重建方法里只有VRT能够对内耳进行综合的评估和快速显示膜迷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