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网络环境下私人复制与版权的冲突与协调
【6h】

论网络环境下私人复制与版权的冲突与协调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引言

1.1概述

1.2私人复制的涵义和特点

1.3私人复制与复制权的关系

1.4网络环境下的复制类型

1.4.1网络环境下的临时复制

1.4.2网络环境下的永久复制

第2章 网络环境下版权关系主体间的利益分析

2.1社会公众实现信息的最大共享

2.2传播者从作品传播中非法受益

2.3广泛的私人复制使版权人利益面临威胁

第3章前网络时代私人复制与复制权的利益协调

3.1早期印刷版权时期私人复制的法律性质和利益的自然平衡

3.2模拟环境下私人复制的法律性质及其利益的强制性平衡

3.2.1模拟环境下私人复制的法律性质

3.2.2模拟环境下私人复制的强制性平衡

第4章分析和评估实现网络环境下利益平衡的新举措

4.1拟实现网络环境下利益基本平衡的新举措

4.1.1法定许可制度扩张性地应用于网络版权法律关系

4.1.2建立网络环境下以复制版税为代表的强制性补偿金制度

4.1.3技术保护措施

4.2全面分析利益平衡的新举措

4.2.1法定许可制度评析

4.2.2以复制版税为代表的强制性补偿金制度评析

4.2.3技术保护措施评析

第5章构建网络环境下私人复制与版权保护利益协调的新机制

5.1建立以技术措施为主的版权保护机制

5.1.1技术措施的立法原则

5.1.2可调节的技术保护措施

5.2私人复制不是免费的合理使用

5.3重构网络环境下私人复制与版权保护兼顾的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

5.3.1未采取技术措施的作品

5.3.2采取技术措施的作品

第6章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信息网络传播技术促进了作品的广泛传播,实现了信息最大程度共享,是人类传播史上的伟大变革。如同以往的传播技术一样,信息网络传播技术对版权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提出了新的问题与挑战,致使既有的用于版权法律关系调整的利益平衡机制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特别是网络环境下未经许可的私人复制忽略了版权人的存在,弱化了版权的专有权属性,使版权作品流为事实上的公共产品,严重损害了版权人的合法权益。然而不断发展的网络传播技术并没有仅仅只偏袒于广大网络用户,它还逐渐迎合了版权人对版权保护的诉求,使得后者得以通过技术保护措施控制作品的网络发行,从而享有作品的发行利益。网络环境下如果说社会公众自由无偿的私人复制是权利行使的一个极端的话,那么版权人采取的技术保护措施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致使社会公众的“合理使用”面临无法适用的境地。本文以网络环境下的私人复制为视角,结合现行各国的版权法律制度和理论研究成果全面分析私人复制与版权的冲突与协调,提出在网络环境下技术措施将是数字化作品版权保护的趋势和方向,同时社会公众的私人复制权将受到严格限制。 本文共分六部分。引言部分,提出网络环境下版权法面临的新问题,引伸出本文写作目的和写作缘由;分析私人复制与复制权的关系,全面阐释网络环境下的私人复制,包括永久复制和临时复制涵义,为行下文做好基础;第二部分,通过对网络环境下版权法律关系主体间的利益分析,证实网络私人复制已经不合理地损害了版权人的版权利益,特别是物质利益,突出了对网络版权法律关系主体间利益格局进行重新协调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第三部分,以技术的发展对版权法影响为序先后介绍、分析印刷版权与模拟版权时期私人复制对版权产生的影响和上述两个传播技术发展阶段,版权法对私人复制所持有的态度和所采取的版权救济措施;第四部分,介绍为应对网络传播技术对版权法造成的挑战,各国法律所采取的和理论界所提出的应对措施,详尽分析这些新型的、变通的、扩张性应用的利益平衡方式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第五部分,通过全面分析提出自己的以技术保护措施为主的版权保护和新型合理使用的版权限制相结合的系统观点。试图在保护版权的同时兼顾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版权法的二元价值。第六部分,简明阐述本文的结论和网络版权保护的发展趋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