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形势下高职高专院校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6h】

新形势下高职高专院校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理论基础

1.3.1 “SWOT”分析法

1.3.2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1.4 国内外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的现状分析

1.4.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5 研究方法及分析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分析路线

第2章 高职高专就业竞争力概述

2.1 就业竞争力

2.1.1 就业竞争力的涵义

2.1.2 新形势下高职高专院校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意义

2.2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形成与构建

2.2.1 核心竞争力

2.2.2 环境竞争力

第3章 高职高专院校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SWOT”分析

3.1 高职高专院校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的优势(strengths)

3.1.1 职业教育改革逐步深化,高职高专院校办学更加灵活

3.1.2 专业建设进一步加强,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

3.1.3 社会观念逐步改变,社会认同度不断提高

3.1.4 高职高专院校更加重视就业工作

3.2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就业竞争中的劣势(weaknesses)

3.2.1 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办学定位不明确

3.2.2 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筹资渠道狭窄,学校发展受到制约

3.2.3 高职高专院校大多缺乏“名牌效应”

3.2.4 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学生适应性较差

3.2.5 学生实践经验不足,竞争能力不强

3.2.6 学生学历层次不高,受教育程度偏低

3.2.7 部分学生期望值偏高

3.3 高职高专院校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遇到的挑战(威胁Threats)

3.3.1 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注重规模扩大,忽视培养质量

3.3.2 市场需求的矛盾和取向度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就业构成威胁

3.3.3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就业面临的心理挑战

3.3.4 高职高专行业准入制度及标准不健全

3.4 高职高专院校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ies)

3.4.1 有关政策法规和举措为发展高职高专教育提供了支持

3.4.2 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给高职高专学生创造了就业机会

3.4.3 高职高专教育服务地方经济,面向基层就业空间广阔

第4章 高职高专院校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4.1 高职高专院校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1.1 高职高专院校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指导思想

4.1.2 高职高专院校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基本原则

4.2 高职高专院校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4.2.1 科学办学定位,合理设置专业

4.2.2 深度校企合作,提升实践技能

4.2.3 加强就业指导,多证提升实力

4.2.4 强化双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

4.2.5 规划职业生涯,加强职业教育

4.2.6 提升人文素养,增强心理素质

4.2.7 重视德育教育,提高综合素质

4.2.8 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大学毕业生人数已由2001年的117万增长到2010年的631万,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人数也由51万上升至近300万。由于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持续高涨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而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强,在就业竞争过程中较研究生、本科生更为困难。因此,研究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与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虽然有很多专家、学者进行了研究,但多数是就教育管理体制、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进行探讨,研究和关注的重点往往是如何加强就业指导、就业市场的开拓和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等,关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系统研究高职高专院校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不多。
   针对当前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的现状以及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中出现的问题,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理论,采取文献研究、理论思维、演绎推理、实践调研和图表比较等方法,分析当前高职高专院校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的优势、劣势、挑战和机遇,认为在我国高等教育由规模发展向提高教育质量转变的新形势下,高职高专院校应科学办学定位、合理设置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提升实践技能,加强就业指导、多证提升实力,强化双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规划职业生涯、加强职业教育,提升人文素养、增强心理素质,重视德育教育、提高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以提升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高职高专院校的科学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