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财政政策实施效果的实证分析
【6h】

我国财政政策实施效果的实证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及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概述

第三节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四节论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财政政策理论概述

第一节财政政策定义

第二节财政政策的分类

第三节财政政策目标

一、经济政策目标与财政政策目标的关系

二、财政政策的目标体系

第四节财政政策工具

注释

第三章我国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实证研究

第一节主要财政指标和经济总量GDP的相关系数

第二节税收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税收总量和经济增长

二、税收结构和经济增长

三、结论及政策含义

第三节财政支出和经济增长

一、财政支出总量和支出结构的统计描述

二、财政支出总量及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注释

第四章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第一节挤出效应概述

一、挤出效应定义

二、挤出效应的分类

第二节财政赤字对利率的影响

第三节财政支出和税收对民间消费和投资的影响

一、模型设定

二、模型的数据、平稳性检验及模型的稳定性检验

三、脉冲响应分析

第四节结论

注释

第五章财政政策的时滞效应

第一节常用时滞分析方法

第二节财政政策时滞效应的实证分析

第六章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是否对称

第一节财政政策存在非对称性的潜在原因

第二节非对称性的实证检验

一、方法介绍

二、实证检验

三、结论和政策含义

第七章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自从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及后续的稳健财政政策调整以来,财政政策对经济产生的正、负面影响也随之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为了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我国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更侧重于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我国1978年以来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研究。论文共分为七章,各章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导论部分。简要介绍选题背景和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情况、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对整篇论文做了概括性的介绍。 第二章为财政政策概述。本章首先分析了财政政策的内涵,其次介绍了财政政策的分类和目标,最后介绍了为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经常使用的财政政策工具。 第三章研究财政政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即财政政策的增长效应。本章首先分析了经济总量指标GDP与主要财政指标的相关系数,得出近年来的财政政策大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的结论。然后,又分别详细地介绍了财政工具中的两大主要工具——税收和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且分别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1)经济仍是税收的基础,税收来源于经济,但是也存在着其他影响税收增长率的因素;税制结构也有些不太合理,我国应尽快转换税制结构模式,从以流转税为主的模式转向流转税和所得税的双主体模式。(2)从财政支出总量及其结构的VAR模型的脉冲反应图可以看出,GDP对近年来的财政支出总量、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和其它支出的冲击的反应均为正值,这表明上述支出促进了经济增长。其中,从中期和长期的累积影响来看,社会文教费均高于经济建设费,说明我国政府对人力资本投资比对物质资本投资更能促进经济的增长;GDP对行政管理支出冲击的负向反映表明在我国这种纯消耗性的支出已超过了最优规模,其比重的增长并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反而会挤占其它支出应有的份额,降低总财政支出的效率,阻碍经济的增长。 第四章研究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即财政政策对民间投资、消费、资本积累和产出等可能产生的影响。文章首先探讨了挤出效应的涵义和类型,然后又利用计量模型,从实证角度来分析财政赤字是否提高了利率、财政支出和税收对民间消费和投资的影响。从实证结果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财政政策还没有挤出效应。 第五章研究了财政政策的时滞效应。良好的经济政策不仅是单纯的政策配合问题,还要把握运用政策的时机。因此,政府在利用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来解决经济问题时,应当考虑到时滞问题。文章利用了脉冲响应函数和时差相关系数两种方法来研究财政政策的时滞效应,得出以下结论:财政收入对GDP的作用时滞为1个季度,而财政支出对GDP的作用效果从第2个季度开始,在第3个季度完全发挥出来,即财政支出对GDP的作用时滞为3个季度。 第六章研究了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是否对称。文章首先对存在非对称性的潜在原因进行了分析,然后从实证角度证实了我国的财政政策确实存在非对称性。 第七章是对全文所有实证分析结论的汇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