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比例珊瑚骨和自体碎骨早期干预拔牙窝的临床研究
【6h】

不同比例珊瑚骨和自体碎骨早期干预拔牙窝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 1 章 引言

第 2 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

2.2 实验分组

2.3 主要仪器设备和材料

2.4 实验方法

2.5 评价指标

第 3 章 结果

3.1 拔牙位点的分布情况

3.2 模型检测结果

3.3 影像学检测结果

3.4 组织学检测结果

3.5 不良事件及材料宿主反应

第 4 章 讨论

4.1 早期干预拔牙窝的临床意义

4.2 实验设计

4.3 检测方法的选择

4.4 实验材料的选择

4.5 本实验创新点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 5 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 图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
  研究表明拔牙窝的牙槽嵴在牙拔除后的第一个月就会发生高度和宽度的丧失,且以颊侧骨板为甚,进一步造成软组织的萎缩和塌陷,增大了日后牙种植手术的难度及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伴有更高的美学风险。对拔牙窝进行早期干预,或可阻断或减轻牙槽嵴吸收及龈乳头萎缩。
  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临床表现、组织学及影像学等方面,比较研究不同比例珊瑚转化羟磷灰石(Coralline Hydroxyapatite, CHA)和自体碎骨(Autogenous Bone, AB)对新鲜拔牙窝骨再生的影响,并探讨自体碎骨植入拔牙窝在位点保存中的应用价值。
  材料和方法:
  随机选取60例患者,分为 A组(血凝块组)、B组(完全 CHA组)、C组(CHA:AB=80:20)、D组(CHA:AB=50:50)四组,每组15例。所有受试者需在患牙拔除前和创口愈合3~4个月两个时段,分别进行口腔临床检查、口腔模型制备以及拍摄颌骨曲面断层片。所有患牙需在微创下拔除并彻底清除炎性组织,根据分组情况植入所需生物材料。待愈合3~4个月后,使用2mm直径的环骨钻制取约6~8mm长度的骨块。使用电子游标卡尺对石膏模型进行数据测量,使用图像分析软件 PACS(Carestream,11.0 version)进行影像数据处理,使用数据处理软件 ImageJ进行组织学数据处理。
  结果:
  (1)对照组与实验组间在口腔模型、影像、组织上均有显著差异(P<0.001)。
  (2)CHA含量高者,在骨容量维持上更占优势,但三种处理方法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
  (3)不同比例 CHA与自体骨混合在成骨效果上有差异。CHA:AB(50:50)组与完全 CHA组在新骨生成表现有显著差异(P<0.001),而 CHA:AB(50:50)与 CHA:AB(80:20)新骨生成表现上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比例 CHA与自体骨混合在 CHA残留率上有显著差异(P<0.001)。
  结论:
  (1)使用生物材料与未使用生物材料的拔牙窝,3~4个月后其骨组织的临床改变、影像改变及组织改变有差异,提示早期进行拔牙窝干预有一定意义。
  (2)混有自体骨与未混自体骨的人工骨,植入拔牙窝3~4个月后其骨组织的临床改变、影像改变无显著差异,但组织学上有差异,提示自体骨的混入对颌骨质量的改善有一定作用。
  (3)自体骨在拔牙窝的位点保存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