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正常人群ERV与SCN5A基因变异相关性分析
【6h】

正常人群ERV与SCN5A基因变异相关性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ERV的心电图特征

1.2 ERV的心电生理与分子遗传机制

1.3 ERV与钠通道SCN5A基因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收集分析

2.2 ERV患者SCN5A基因筛查流程(图2.2)

2.3 基因组DNA提取

2.4 DNA测序

2.5 分析测序结果

第3章 结果

3.1入选患者基本资料

3.2 ERV的导联分布情况

3.3 ERV与J波或J点抬高幅度的相关性分析

3.4 新发SCN5A基因V1181A-SCN5A突变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6章 研究缺陷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早期复极改变的研究进展

展开▼

摘要

背景:
  早期复极改变(early repolarization variant,ERV)是一种心电复极异常现象,最初一直被认为是生理性的心电图改变。但因导致这种心电图改变的潜在作用机制,可能与某些有心脏猝死风险的疾病如遗传性Brugada综合征、急性心肌缺血或特发性心室颤动(idiopathic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IVF)等有相似之处,故有些研究者对其是否良性提出怀疑的观点。随后2008年在新英格兰杂志发表的3篇临床文章,从而揭开了ERV与猝死相关的面纱。近些年随着研究者的关注,ERV的检出率也不断提高。但其发生机制迄今仍未完全阐明,现阶段认为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迷走神经兴奋增强)、心电复极的变异及某些先天性遗传因素有关。最近许多研究报道,ERV的潜在发生机制可能与心脏离子通道的某些相关基因(KCNJ8、CACNAlC、CACNB2b、CACNA2D)缺陷有密切联系,推测ERV潜在的致心律失常性危险因素可能源于某些离子通道相关的心电复极调节异常。影响心脏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复极过程的离子通道主要包括钠通道(INa)、钾通道(IKr、IKs、IK- ATP、Ito)及钙通道(ICa)等,其中对心电复极过程早期影响最大的SCN5A基因编码的钠通道的功能变化更加引人关注。目前,国内尚未有关于ERV与SCN5A基因变异的相关性报道。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正常人群中ERV发生率情况,及其与心脏钠离子通道(SCN5A)基因遗传变异的相关性分析。
  方法:
  对来自江西地区正常人群共751份心电图,收集其心电图数据和基本信息,按照J波型和J点抬高型两类分别统计ERV的发生率,以及在心电图的不同导联和不同的年龄段的发生率分布情况。收集部分研究对象的血样标本,采用DNA直接测序技术,进行SCN5A的基因检测筛查,分析基因突变携带者J波或J点抬高幅度和发生导联。
  结果:
  江西地区年龄18岁以上的自然人群 ERV的发病率为5.2%,其中男性为4.4%,女性为0.8%,男女比为5.5:1,男性发生率明显远远高于女性(X2=37.95,P<0.005)。年龄在40岁以上的发病率最高,达总量的56.4%。
  在这39例ERV患者中,存在J波的有25例(64.1%),存在J点抬高的有14例(35.9%)。有J波的患者中,以V5导联最为明显和常见,共17人(68.0%);有J点抬高的患者中:以V4导联发生率最高,共11人(78.6%)。AVR导联无J波或J点抬高出现。ERV发生率在心电图组合导联中以左胸导联(V4、V5、V6)最高,共有30例(76.90%),在侧壁导联(AVL)发生率最低,仅有1例(2.60%)。并且J波或J点抬高振幅<0.1mv组与抬高振幅>0.1mv组,两组之间与年龄和性别无相关性。
  以200个正常人的DNA为对照组,对ERV患者人群进行SCN5A基因筛查,发现1个新的SCN5A基因错义突变,为V1181A,由于SCN5A基因第3767位核苷酸由胸腺嘧啶(T)变成了胞嘧啶(C)(c.3767T>C),从而导致Nav1.5蛋白质序列第1181位氨基酸由缬氨酸变成丙氨酸。
  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ERV在我国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和心电图导联分布情况,并在国内首次报道 SCN5A基因突变与我国人群ERV发生有关,V1181A-SCN5A为新发现突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