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科技服务供给协同效应研究——以江西“科技入园”工程为例
【6h】

科技服务供给协同效应研究——以江西“科技入园”工程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案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主要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2 文献综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江西科技服务供给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江西“科技入园”工程的基本情况

3.2 江西“科技入园”工程取得的成绩

3.3 江西“科技入园”工程发展问题的初步判断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科技服务供给模型的构建、运行、演化及分层推进

4.1 科技服务供给模型的构建

4.2 科技服务供给模型的内部关系及协同运行机理

4.3 科技服务供给模型的协同演化过程

4.4 科技服务供给模型协同运行的分层推进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科技服务供给内部协同效应:协同度的实证分析

5.1 科技服务供给协同度的评价模型

5.2 数据搜集及处理

5.3 基于江西“科技入园”工程的科技服务供给协同度评价过程

5.4 基于江西“科技入园”工程的科技服务供给协同度评价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科技服务供给外部协同效应:协同剩余的实证分析

6.1 科技服务供给协同剩余影响因素的研究设计

6.2 科技服务供给协同剩余的影响因素分析过程

6.3 科技服务供给协同剩余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6.4 科技服务供给协同剩余产生与增进的模型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科技服务供给协同效应提升的系统策略

7.1 科技服务供给协同行为的分析方法

7.2 基于系统反馈基模分析法的科技服务供给协同基础问题的分析

7.3 基于系统反馈基模分析法的科技服务供给协同动力问题分析

7.4 基于系统反馈基模分析法的科技服务供给协同管理问题分析

7.5 基于系统反馈基模分析法的科技服务供给协同环境问题分析

7.6 基于系统反馈基模分析法的科技服务供给协同效应提升策略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结论

8.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科技服务供给协同剩余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随着协同创新的深入,科技服务的作用日益突出,其供给体系本身的协同既能有效地推进自身系统的升级,也能对整个协同创新起到促进的作用。本文在对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梳理后,对科技服务协同效应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1、构建了科技服务供给模型,并对其演化过程和分层推进进行了分析。将科技服务供给体系分成科技管理服务子系统、科技中介与检测服务子系统、科技信息服务子系统、科技人才服务子系统、科技金融服务子系统。在这5个子系统下设立了27指标,经过15位专家2次问卷咨询剔除了5个指标,最后筛选出22个指标构成了科技服务供给模型。
  2、以科技服务供给模型为基础,利用科技服务供给协同度模型评价方法,对2006-2013江西“科技入园”工程的科技服务供给协同度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其协同度逐年提高,变化显著,其中2006、2007、2008、2009的科技服务供给的协同度为0.02、0.07、0.08、0.27,属于低协同度;2010、2011、2012、2013的科技服务供给的协同度为0.43、0.46、0.5、0.73,属于中协同度。
  3、为深入研究科技服务供给协同剩余影响因素,本研究设计了《科技服务供给协同剩余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并向江西省的科技服务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工作人员、高校科技管理方面的专家、企业的科技骨干等人员发放问卷140份,收回问卷125份,有效问卷121份。问卷回收后,利用因子分析法对科技服务供给协同剩余产生与增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因子分析,确定了协同度与战略(解释了总体方差变异的35.934%)、需求与环境(解释了总体方差变异的9.993%)、操作(解释了总体方差变异的7.132%)、管理(解释了总体方差变异的6.102%)、保障(解释了总体方差变异的5.362%)五个主要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科技服务供给协同剩余产生与增进的几何模型。
  4、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系统基模分析法,从协同基础、协同动力、协同管理、协同环境四个方面,对江西“科技入园”工程中存在的科技服务供给协同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实施生产力促进中心均衡发展战略,使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和谐共生;(2)实施生产力促进中心错位发展战略,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科技服务供给体系;(3)建立自由竞争机制和开放合作机制,保障科技服务供给协同的效率与效益;(4)建立协同风险防控机制和协同剩余分配机制,保障科技服务供给的可持续发展;(5)丰富协同管理主体,压缩管理幅度,建立多元扁平化的科技服务供给协同管理模式;(6)政府从被动补位改为主动到位,使科技服务供给从“政府端菜”升级为“企业点菜”;(7)引进高新技术企业与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催生科技服务的市场需求;(8)加大扶持和推动力度,畅通科技融资渠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