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靶浓度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在老年患者ERCP术中的临床应用
【6h】

不同靶浓度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在老年患者ERCP术中的临床应用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剔除标准

2.2 主要仪器设备、材料、药品

2.2.1 主要仪器设备

2.2.2 主要药品

2.3 实验方法

2.3.1 术前准备

2.3.2 麻醉方法

2.3.3 观察指标

2.3.4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三组患者抑制消化内镜应激反应时丙泊酚EC50及其95%CI

3.3 三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BIS值监测比较

3.4三组患者应激反应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的比较

3.5 三组患者不良情况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丙泊酚与依托咪酯作用机制及联系

4.2 依托咪酯对丙泊酚靶控输注浓度的影响

4.3 依托咪酯对血流动力学、应激激素水平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消化内镜诊疗静脉麻醉的研究进展

展开▼

摘要

目的: 探究联合不同靶浓度依托咪酯时丙泊酚抑制老年患者消化内镜应激反应EC50的值及其95%可信区间;观察各组患者插镜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应激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依托咪酯为定量,探寻两种药物靶控输注时合适的剂量配比。 方法: 预计选择择期行ERCP手术患者90例,男女不限,年龄为65-80岁,BMI18-30 kg/m2,ASAⅠ或Ⅱ级,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三组。不同靶浓度依托咪酯组(E1-3)组:效应室靶控输注丙泊酚的同时,分别以0.1ug/ml(E1)、0.2ug/ml(E2)、0.3ug/ml(E3)靶控输注依托咪酯。麻醉诱导顺序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ug/kg、山莨菪碱10mg、托烷司琼5mg及靶控输注丙泊酚,当脑电双频指数(BIS)<60时,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达到预设的血浆靶浓度时进行消化内镜置入。采用序贯法靶控输注丙泊酚,根据预实验三组患者丙泊酚初始效应室靶浓度(Ce)为3.0ug/ml,相邻靶浓度比值为1:1.1,根据插镜反应决定下一例丙泊酚的效应室靶控浓度:如果插镜有反应则判断为阳性患者,则下一例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升高一个浓度梯度;如果插镜无反应则判断为阴性患者,则下一例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降低一个浓度梯度,每组在试验过程中出现7个阳阴交叉点的试验例数为每组所需的最终试验例数。计算每组患者插镜反应阴性时丙泊酚半数有效浓度(EC50)及95%可信区间。记录入室时(T1)、插入消化内镜前即刻(T2)、插入消化内镜后1min(T3)、3min(T4)、5min(T5)、睁眼时(T6)的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值。并于T1、T4时刻取左肘静脉血样2ml放入促凝管中,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的含量,记录手术时间、睁眼时间、离室时间以及呼吸抑制、注射痛、肌阵颤等不良反应发生例数。 结果: 1.三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身高、体重、ASA分级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手术时间、睁眼时间以及离室时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三组患者抑制消化内镜应激反应时丙泊酚EC50及其95%CI 三组患者抑制消化内镜应激反应时丙泊酚 EC50及其95%CI分别为:E1组3.23(2.91-3.61)ug/ml;E2组2.89(2.68-3.14)ug/ml;E3组2.72(2.31-3.01) ug/ml。E1至E3组,随着依托咪酯效应室靶浓度的增加抑制消化内镜应激反应丙泊酚的EC50呈逐渐降低趋势;与E1组相比,E2组、E3组患者抑制消化内镜应激反应丙泊酚的EC50明显降低(p<0.05);E2组与E3组患者抑制消化内镜应激反应丙泊酚的EC50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三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BIS值监测比较 组内比较:在T1时刻,三组患者MAP、HR、SPO2、BIS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同组T1时刻相比,三组患者MAP、BIS在T2、T3、T4、T5时刻均有所下降(p<0.05)。 组间比较:与E1组相比较,E2组和E3组在T2、T3时MAP下降幅度较小(p<0.05);E2组和E3组在T2、T3时MAP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T4、T5时刻,三组MAP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T2时刻E1组与其他各组相比较 BIS值明显降低(p<0.05),其余各时间点各组 BIS、SPO2、HR值均在正常范围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4.三组患者应激反应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的比较 在T1时刻三组患者的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激素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T1时刻比较,E1、E2、E3组在T4时刻COR、NE有所增加(p<0.05)。与E3组相比较,E1、E2在T4时刻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激素水平增幅不大(p<0.05)。 5.三组患者不良情况比较 与E1组比较,E2和E3组术中低血压、呼吸抑制及注射痛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E2组、E3组两组低血压、呼吸抑制及注射痛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E3组肌阵颤、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随着依托咪酯效应室靶浓度的增加,E1组至E3组肌阵颤、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随之升高。 结论: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依托咪酯靶浓度的增加,丙泊酚抑制消化内镜应激反应的半数有效浓度呈逐渐降低趋势;0.2ug/ml依托咪酯与2.89(2.68-3.14)ug/ml丙泊酚联合靶控输注能有效的抑制消化内镜的应激反应,并且使半数老年患者在消化内镜置入期间循环稳定,不良反应少,适合临床选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