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城镇贫困人口社会救助问题研究——以盘锦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例
【6h】

城镇贫困人口社会救助问题研究——以盘锦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 绪论

1.1引言

1.2国内外研究

1.3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准备

1.3.1贫困的定义

1.3.2城镇贫困人口的界定

1.3.3理论准备

第二章 城镇贫困群体的致贫原因

2.1城市中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的缺失

2.1.1劳动就业的障碍与排斥

2.1.2社会保险安全网的破露

2.1.3单位制度的解体

2.2城市中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的缺失

2.3小结

第三章 盘锦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现状

3.1盘锦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特点

3.1.1保障标准位居全省前列

3.1.2盘锦市内两区低保水平不平衡

3.1.3有关劳动能力的规定

3.2盘锦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3.2.1低保资金的筹集

3.2.2救助叠加问题

3.2.3政府部门的配合不利

3.2.4低保工作人员不足、工作量大

3.2.5工作经费未落实

3.2.6“稳定中的不稳定”——低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问题

第四章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4.1在制度架构方面

4.1.1制定科学的保障标准

4.1.2实行有差别的救助模式——分类救助

4.1.3加强制度之间的整合

4.2在资金运行方面

4.2.1建立合理的财政分担机制

4.2.2设立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专户

4.2.3落实工作经费

4.3加强管理体系建设

4.4“可持续生计”

4.4.1非正规就业

4.4.2从事社区居民服务

4.4.3引进企业孵化器的概念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贫困几乎是人类面临的永恒的挑战,而城市贫困更是一个世界性的突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居民收入增长迅速。但同时,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产生了城市贫困群体。这种伴随经济增长而产生的贫困现象,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此,关于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成为世界学术论坛的热点之一。同时,城市贫困已成为我国面临的和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而又重大的社会问题。因此,对我国城市居民社会救助制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在社会救助体系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而且亦成为中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项目。本文以盘锦市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研究对象,走访了盘锦市的相关政府部门,收集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并且通过小组访谈的形式,对盘锦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此外,笔者还广泛收集了大量的有关社会救助理论的研究资料,采取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注意理论的完整性和科学性的同时,强调了对现实的关注。 本文首先对“贫困”和“城镇贫困人口”做出了界定,从四个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分别对“贫困”做出了解释,包括贫困的表象和导致贫困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等。在我国,从现阶段来看,城镇贫困人口即是收入低于当地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居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低保家庭。进而,笔者对社会救助理论做出了系统的概述,包括社会救助的含义、内容以及救助对象。本文进一步探索了导致贫困的深层次原因,包括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两种,但本文重点关注的是社会原因,包括劳动就业的排斥、社会保险的破露等,以及社会支持网络的缺失。 本文尝试性地以制度为视角来研究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重点讨论了盘锦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特点和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统计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近年来,资源型城市的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低于非资源型城市,而且伴随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他们赖以生存的这种资源终有枯竭的一天,也就是说资源型城市将会出现更严重的贫困现象,会有更多的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这里的社会稳定面临的威胁也会更严重。因此,如何构建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综合性贫困救助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制度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笔者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要完善制度的架构,加强低保制度与其他制度的衔接;在资金运行方面,建立合理的财政分担机制;加强管理体系建设;最后提出“可持续生计”这一概念,笔者认为城市反贫困的最终出路还在于就业。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