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蒙学到文学——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启蒙与审美
【6h】

从蒙学到文学——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启蒙与审美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章: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概述

第一节:“少年中国”的准备——晚清的蒙学阶段

1.进化论为儿童正名

2.抒情向叙事的转变

3.翻译和童报的兴起

第二节:内援与外应——“五四”运动的催发

1.理论的初步构建

2.形式的多样探索

3.“儿童文学运动”

第三节:红色的弄潮儿——时代激流下的儿童书写

第四节:民族的现代化——战争年代分裂的时代色彩

第二章: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叙事空间

第一节:文学作品中主题的变奏

1.诗情画意的爱

2.行云流水的美

3.低吟与高歌

第二节:文学作品中儿童形象的多元

1.天使的幻化

2.苦难的缩影

3.英雄的成长

第三节:图画与文字的不断配合

1.启蒙意义的“有图的书”

2.文图并茂的“图画故事”

3.快乐阅读的“图画书”

第三章: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审美空间

第一节:现实与浪漫的合唱

1.浪漫主义的张扬

2.现实主义的主流

第二节:不可靠叙事主体的价值

1.审美的符号

2.天性的使然

第三节:结构和语言的特质

1.故事的完整性

2.语言的口语化

第四章: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经纬之源

第一节:古代民间资源的变造

1.历史故事的改编

2.童谣儿歌的收集

第二节:西方儿童资源的启发

1.人类学的输入

2.安徒生的具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展开▼

摘要

1920年10月26日,周作人在北京孔德学校作了《儿童的文学》的演讲,发表在《新青年》1920年第8卷第4号上,儿童本位观迅速传播全国而成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走向自觉的标志。在坎坷中走过了近百年的路程,中国儿童文学的先驱者留下了他们探寻和思辨的足迹。
   中国儿童文学在现代化的时代语境中呈现出独特的发展面貌与态势,即晚清以梁启超、孙毓修等为支柱的启蒙阶段;“五四”以周作人的“儿童本位”观为中心的创造阶段;三十年代以阶级斗争为主题的书写阶段;四十年代在战争的时代洪流中塑造小英雄的激情阶段。在成人启智之蒙与文学审美属性的张弛中,儿童从孝文化的束缚中脱离出来,从纯真年代直抵人性的深处,逐渐走向具有独特文化符号和审美符号的群像。
   在传统教育和西方文明的冲突和影响下,现代儿童文学开拓出其丰富的审美空间和叙事空间。在真与美,灵与幻的艺术世界里,儿童视角的回望、儿童生命的关怀和儿童精神的回归与现代诗意一起构成了儿童生命的张扬。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