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精英文化到大众艺术——徐悲鸿艺术体系的转变
【6h】

从精英文化到大众艺术——徐悲鸿艺术体系的转变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2 历史的演变:民国时期的艺术背景

2.1 精英艺术在中国的衰落

2.1.1 办学

2.1.2 留洋

2.2 艺术功能性的转化与争论

2.2.1 艺术本体的改革

2.2.2 艺术功能的发生

3 徐悲鸿艺术大众化与功利性的转变

3.1 徐悲鸿艺术体系的形成

3.2 徐悲鸿早期艺术的纯粹性及现实主义的萌芽

3.3 政治倾向的转移

3.3.1 早年的坚定立场

3.3.2 战争的驱动力

4 夹缝中的生存:徐悲鸿思想的矛盾与艺术地位

4.1 徐悲鸿思想的矛盾

4.1.1 批判传统

4.1.2 批判现代派

4.2 徐悲鸿的艺术地位

5 结论

5.1 显性的大众化,隐性的功利性

5.2 美术史上的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自民国西学东渐以来,中西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冲突,中国美术界在几十年的风潮迭起之下,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然而抗日战争的发生使得这一切浪潮戛然而止,相比现代艺术来说较为保守的写实主义风格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随着政治的变化占领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美术界的主要地位。
   一方面写实主义的艺术家徐悲鸿,在历史的选择中跳脱出来,与写实主义风格的艺术作品互为成就,在政治的推重之下将自己的艺术理念以及以素描为基础的艺术教学法推向全国;另一方面,以共产主义为政治理念的中国共产党利用现实主义题材的艺术手段获得了广大下层人民的支持。
   自此,代表了“资本主义”的现代艺术被完全压制,以精英人群为主的传统艺术格局被广泛的大众艺术所取代。这一变化反应出了在乱世格局之下美术成为文化复兴前沿以及作为政治附属品时期之间的差异,复杂的社会背景和艺术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民国这个特定时期的艺术潮流发生了逆转,而美术作为一门独立自由的学科被蒙上了政治的阴影,值得当代人深思。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