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小冰期气候环境记录的区域性特征及成因分析
【6h】

中国小冰期气候环境记录的区域性特征及成因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国内外小冰期研究进展

1.1.2 气候集成研究现状及成果

1.2 论文选题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与数据统计

2.1 研究区域

2.2 数据来源

2.3 代用资料的指示意义

3 中国小冰期区域冷期气候演化及环境效应特点

3.1 西北地区气候演化

3.2 青藏高原地区气候演化

3.3 西南地区气候演化

3.4 东北地区气候演化

3.5 黄淮海地区气候演化

3.6 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演化

3.7 华南地区气候演化

4 中国小冰期区域记录对比与机制探讨

4.1 中国小冰期以及内部冷波动起止时间分析

4.1.1 小冰期起止时间讨论

4.1.2 小冰期内部冷波动记录统计

4.1.3 中国小冰期气候环境效应

4.2 外围小冰期气候记录数据对比分析

4.3 中国小冰期内部驱动机制探究

4.3.1 太阳辐射与气候变化

4.3.2 火山爆发与气候变化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展开▼

摘要

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已然成为各国政治、经济、科学等多个领域关注的主要内容之一。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全球变化区域相应研究取得了广泛而深刻的进展,全球问题与区域问题的结合更加明确,并达成了共识:全球性问题的研究需要由区域研究来完成;区域性研究必须体现全球问题。同时,集成研究是区域研究成果上升为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手段。 小冰期是距离现在最近的全球性寒冷气候事件,大致由三个冷波动组成。本文通过集成分析国内各区域具有气候或环境的明确指向性、年代分辨率较高,表征气候冷暖干湿等众多气候指标记录,利用Mapinfo追踪、描述、对比分析全国范围内小冰期环境演化特征,宏观地系统地考察中国小冰期以及小冰期内部冷波段的始讫年代和气候特点。结合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大气环流:北大西洋涛动、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初步探讨了我国冷暖干湿气候格局状况。同时,比较同期南/北大西洋、太平洋、南/北美洲等关键外围区域的气候环境演化信息。系统阐述我国小冰期气候事件的表现,探讨其可能的成因机制及社会影响。研究认为: (1)我国小冰期冷暖阶段变化基本趋势一致,存在三冷加两暖模式,只不过小冰期内部冷波段的起讫时间存在一定差异。中国小冰期内部三个冷期分别是:公元1440±20~1520±20、公元1610±10~1720±10、公元1790(或1820±10)~1890。与太阳辐射斯玻勒极小期(Sprer Minimum)、蒙德极小期(MaunderMinimum)、道尔顿极小期(Dalton Minimum)相对应。 (2)分别统计我国青藏区、中部过渡区、东部区,小冰期、小冰期内部各冷波动阶段的起讫时间,青藏区率先进入寒冷期,东部最迟。三个区域的启动时间与结束时间分别依次后延20~50a。论证了青藏高原是我国气候的启动区。同时,小冰期内部亚冷期不同区域,表现出不同强弱,追踪多数重建气候记录显示第二冷期最强,而西南地区、华南地区则显示第三冷期最强。 (3)小冰期期间降水幅度高频振动,干湿空间分布复杂多变。综合分析高分辨率气候指标记录,绘制全国气候干湿配置:冷湿型显著多于冷干型。西北区(包括新疆、西昆仑山地)、青藏高原地区、东北地区、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表现为冷湿气候特征,其中尤以西北区、青藏地区、江淮流域冷湿气候特征最为显著。西南地区、农牧交错带(内蒙古、陕甘宁与祁连山),以及海河流域降水减弱,气候干燥,多冷干型,此时印度季风与东亚季风强度均偏弱。该干湿模式符合北大西洋涛动增强、厄尔尼诺占有优势、太平洋年代震荡指数处于正相位的气候响应。 (4)整理公元1100~1950年间太阳辐射、火山气溶胶等数据资料,认为太阳活动与火山喷发共同驱动作用,是造成的中国小冰期气候演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