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毛泽东《讲话》文艺思想对古代文学“教化论”的超越
【6h】

毛泽东《讲话》文艺思想对古代文学“教化论”的超越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及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导言

1.两种理论概说

2.以文学功用为中心构建的理论体系

3.毛泽东《讲话》文艺思想对古代文学“教化论”的超越

4.毛泽东《讲话》超越古代文学“教化论”的原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

摘要

中国古代一直是功利主义文学理论——古代文学“教化论”的天下,这一理论萌芽于先秦时期,成熟于唐宋,进一步发展于明清,始终占据着主流地位,调控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古代文学“教化论”是在儒家思想指导下形成的文学理论,它注重文学的社会功用,其理论切入点是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理论焦点则是文学对社会的作用,它把为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服务作为文学的出发点,以发挥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作为文学的目的,以对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影响程度作为衡量文学的标准。古代文学“教化论”的理论内核表现在“诗言志”、“美刺说”、“文以明道”这三个核心范畴上。“诗言志”作为最早的中国诗学(文学)命题,一面世就带着浓重的道德教化意味,被称为“千古政教之源”。这一命题经孔子的阐述与增踵,发展为“诗”言儒家之“仁”与“礼”,进一步强化了政治与道德教化。随着文学创作的发展和散文、赋、笔记、传奇等多文学体裁形式的出现,“诗言志”的命题也在日益丰富多样的文学形式中扩充着内涵,并在唐宋时发展为“文以明道”。这一新的范畴无疑更适合文学实践的需要,符号的能指变了,但符号的所指即核心的内涵却是一脉相承的。“文以明道”的提法最早出自柳宗元,但系统深入的阐述却是在柳之前的韩愈。韩愈之“道”依然是以儒家仁义为核心的政治社会理想,但也贯注了丰富的现实内容,是观念形态与客观现实的结合。之后的欧阳修进一步把“道”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强调求“道”的亲身体验和生活实践,认为“道”就在身边的现实生活中,要求作家关注现实。“美刺说”是《毛诗序》对《诗经》文学经验的总结,要求文学发挥对社会政治现实的歌颂与暴露的双重作用,与“诗言志”相比,关注现实的份量更重了,对下层百姓的人文关怀也进了一步。 毛泽东《讲话》文艺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总结五四以来新文学实践经验,继承中国古代文学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以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和如何为人民大众服务这两个问题为中心,提出和解决了一系列的文艺理论命题,主要有: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文艺应比普通的生活更具普遍性;文艺的民族化和大众化;普及与提高;文艺工作者应在实践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文艺批评的两个标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等等,把中国文学理论推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讲话》是毛泽东文艺思想成熟的标志,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集中体现。 古代文学“教化论”与《讲话》文艺思想,这两个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国文学有着巨大影响的理论体系,其价值指向截然不同,理论观点多有对立,并且《讲话》大大地超越了古代文学“教化论”,两者的差异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但是当我们深入理论的深层,考察它们的文本结构与思维范式时,就会发现尖锐对立的观点下竟是惊人地相同的深层结构。在思维范式上,两者的模式都是一个两层的递级结构:第一层是确立文学功用目标,第二层是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在确立目标的过程中,涉及到文学的性质、作用、服务对象、接受主体等理论命题;在考虑如何实现目标时,则涉及作品的衡量标准、创作主体的状况、创作方法、美学追求等理论,整个的理论体系就是在这层级结构中展开形成。两种理论都是以文学的功用为中心而展开,都是从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特别是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来考察文学现象与文学规律,探讨的是文学的外部规律。共同的结构与范式决定了两种理论的一些共同特性,这就是:政治思想家论文艺、显著的人文关怀、强烈的功利色彩等。 但共同的深层结构并没有使毛泽东《讲话》的文艺思想停留在古代文学“教化论”的水平上——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和运用,新的时代要求,五四新文学实践经验的启示,古代文学精华的继承与滋养,集政治家、思想家、文学理论家、诗人为一身的毛泽东卓绝的个人禀赋,决定了《讲话》文艺思想对古代文学“教化论”的大大超越,决定了二种理论差异巨大的时代特色。在对文学本质的认识上,《讲话》超越了古代文学“教化论”宗经征圣的局限,理清了文学的源与流的关系,摆脱了儒家伦理道德对文学的束缚,还原了文学来源于生活并表现生活的本来面目,正确认识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把文学放飞到了无限广阔的生活天地。在文学功用上,则实现了平民文学对贵族文学的超越,服务功能对布道功能的超越,走出了文学为少数人所享用的圈子,把文学的甘霖洒向了千千万万的人民大众,并深刻地阐述了民族化和大众化问题,指出文艺大众化的根本问题是作者与大众在思想感情上打成一片,结束了五四以来对这个问题的模糊认识。在创作理论上,超越了文学“教化论”机械的形而上学人品论,在文学史上第一次寻找到了文艺家提高思想修养的正确途径,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丰富了文学创作方法,超越了单一的“主文谲谏”的含蓄手法,表现出了多样化的美学追求。 毛泽东文艺思想与古代文学理论的关系,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本文试图充实这一环节。这既有助于对毛泽东思想更深更完整的理解,有助于更好地坚持与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也有助于认识传统文化的巨大生命力及其对当代文学、乃至当代社会的深层影响,从而更好地对传统文化取精用华。同时,也有助于在文艺创作实践上,克服拜金主义、色情暴力等倾向,实现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高尚的情操塑造人的目的。 本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简述了两种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阐述两种理论的相同之处,先是述说了它们共同的思维结构,这是蕴藏于内的深层的同;随后着笔于它们的一些共同特性,这是表现于外的同。第三部分论说两者的差异之处,落笔在毛泽东《讲话》文艺思想对古代文学“教化论”的超越,主要从本质论、创作论、功用论三方面进行比较,因篇幅所限,没有涉及其他方面。第四部分说明毛泽东超越古代文学“教化论”的原因,也就是同中之异的原因。可以看出本文是一个先说同,次说同中之异,再剖析原因这样一个结构,即同——同中之异——原因剖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