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的模式选择研究
【6h】

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的模式选择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导论

1.1问题的提出

1.2中国企业年金制度模式选择的依据

1.3文献综述

1.3.1国外文献综述

1.3.2国内文献综述

1.4基本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基本内容

1.4.2研究方法

1.5创新与不足

1.5.1创新之处

1.5.2不足之处

2.企业年金制度的理论分析

2.1企业年金制度的理论基础

2.1.1企业年金制度产生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2.1.2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的相关理论支持

2.2企业年金制度的外部性:税收优惠与政府监管的理论基础

2.2.1企业年金制度的外部性

2.2.2企业年金制度税收优惠模式的理论基础

2.2.3企业年金制度监管模式的理论基础

2.2.4企业年金制度产权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

3.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与趋势分析

3.1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的确立、性质及其重要意义

3.1.1中国企业年金制度概念的确立

3.1.2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的性质

3.1.3中国发展企业年金制度的重要意义

3.2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

3.2.1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历程

3.2.2中国企业年金的发展现状

3.2.3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3.2.4中国企业年金制度运行的总体评价

3.3中国企业年金市场特征与需求分析

3.3.1中国企业年金的市场特征

3.3.2中国企业年金市场的需求分析

3.4中国企业年金发展空间和前景分析

3.4.1中国企业年金的发展空间

3.4.2中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前景

4.企业年金制度的国际比较

4.1国际组织的多支柱养老保障模式

4.1.1世界银行的三支柱养老保障模式

4.1.2国际劳工组织倡导的四层次养老保障模式

4.1.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倡导的三级养老保障模式

4.1.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倡的三支柱养老保障模式

4.1.5多支柱养老保障模式中的企业年金制度

4.2美国的企业年金制度治理模式

4.2.1美国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介绍

4.2.2美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的历史沿革

4.2.3美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现状

4.2.4美国的企业年金制度模式特征与发展动因分析

4.3英国的职业养老金制度模式

4.3.1英国职业养老金制度模式的基本情况

4.3.2英国职业养老金制度模式的特征

4.3.3英国职业养老金制度模式的税收政策和法律框架

4.4澳大利亚的超级年金制度

4.4.1澳大利亚的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

4.4.2澳大利亚企业年金制度的主要特征

4.4.3澳大利亚企业年金制度的政府作用和配套环境

4.5香港的企业年金制度治理模式

4.5.1强积金计划的基本特征

4.5.2强积金计划的类型

4.5.3强积金计划的投资管理模式

4.5.4强积金计划的投资监管政策环境

4.5.5强积金计划的历史投资业绩回顾

4.6国外企业年金制度模式的分析与比较

4.6.1国外企业年金的发展阶段分析

4.6.2国外企业年金制度的覆盖率分析

4.6.3国外企业年金制度中的政府职能分析

4.6.4国外企业年金计划的管理模式比较

4.6.5国外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自愿性比较

4.6.6国外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主体比较

4.6.7国外企业年金计划的筹资给付模式比较

4.7国外企业年金制度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4.7.1明确的目标

4.7.2各相关主体的内生动力推动作用

4.7.3法律环境的基础性作用

4.7.4配套的改革措施

4.7.5国家、社会、个人共同承担责任

5.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的筹资与给付模式选择

5.1企业年金基金的筹资来源与筹资模式选择

5.1.1企业年金基金的筹资来源

5.1.2企业年金基金的筹集模式

5.1.3企业年金基金筹资模式的比较分析

5.1.4企业年金基金筹集模式的选择

5.2企业年金基金的给付模式选择

5.2.1待遇确定给付模式(DB模式)

5.2.2缴费确定给付模式(DC模式)

5.2.3两种给付模式的比较

5.2.4企业年金计划确定给付模式的优化选择

5.2.5企业年金计划的待遇支付方式与替代率水平

5.3企业年金基金不同给付模式下的精算模型与实证分析

5.3.1企业年金基金不同给付模式下的精算模型

5.3.2企业年金基金不同给付模式的实证分析

6.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的税收模式选择

6.1企业年金税收政策的经济效应分析

6.1.1企业年金各主体的经济利益分析

6.1.2企业年金制度税收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

6.1.3企业年金税收制度的微观经济效应

6.2企业年金税收模式概述与分析

6.2.1企业年金制度的税收模式概述

6.2.2企业年金制度的税收模式对比分析

6.2.3企业年金不同税收模式的经济效果分析

6.2.4发达国家企业年金计划的税收模式与经验借鉴

6.3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税收优惠模式选择

6.3.1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税收政策现状

6.3.2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的税收模式分析与选择

6.4满足养老保障需要的企业年金优惠税率建议

6.4.1不同行业基础养老金替代率分析

6.4.2总体替代率目标下不同行业的企业年金替代率要求

6.4.3不同缴费比例下企业年金替代率分析

6.4.4不同行业企业年金目标替代率下的缴费与税收优惠区间分析

6.4.5对企业年金计划个人缴费部分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的分析

6.4.6我国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比率建议

6.5关于完善我国企业年金税收优惠制度建设的几点建议

6.5.1避免税收漏洞

6.5.2设定符合享受税收优惠企业年金计划标准

6.5.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制度建设

7.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的管理角色运营模式选择

7.1中国企业年金制度中信托模式下的各方关系人及职能

7.1.1委托人

7.1.2受托人(trustee)

7.1.3中介服务机构

7.1.4监督人

7.2基于企业角度的受托人模式选择

7.2.1法人受托模式和理事会受托模式介绍

7.2.2法人受托模式和理事会受托模式的优劣势比较

7.2.3选择受托人模式时的考虑因素

7.2.4基于企业角度的受托人模式选择

7.3企业年金经办机构的组合模式选择

7.3.1各类经办机构在中国企业年金市场中的作用分析

7.3.2企业年金基金经办机构组合模式分析

7.3.3企业年金基金经办机构的组合模式选择

8.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我国明确建立“企业年金”的概念只有十来年的时间,但国外企业年金制度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更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世界各国人口平均寿命的明显提高,企业年金制度可在应对人口龄化的挑战中可发挥重要作用。在养老保障的制度建设方面,企业年金制度与其他老年收入保障制度(基本养老保障、个人储蓄或者商业寿险)共同构成养老保障的制度安排。各种老年收入保障制度改革也有一种趋同的效应,各国普遍接受的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以三支柱最为公众熟知),实际上是针对多个需求层次的收入保障制度。从资金来源上看,各国养老保障制度都强调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负担;从管理体制上看,各国养老金管理都追求更高的效率。增加企业年金作为第二支柱的比重可以提高整个收入保障制度的效率,目前,国外许多国家的企业年金在社会养老保障中所占的比重已超过了基本养老保险。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也表明,建立合理的企业年金制度,对减轻政府负担、促进人才流动、推进资本市场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均可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建立企业年金的有关规定和政策,2004颁布了《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企业年金试行管理办法》,政府、企业、民间都在积极推动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但总的来看,进展并不尽如人意。因此,深入分析制约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的障碍,深入探讨我国当前国情下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的最佳模式,从而加快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并进而推动和谐的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全面考察了我国企业年金近20年发展历程中存在的各种经济和社会障碍,根据作者长期的工作经验和深入的调查研究,运用相关理论,深入探讨了我国企业年金的最佳筹资与给付模式、税收模式和管理角色运营模式等方面内容,全方位提出了促进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制度建设与发展策略建议,全文共分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首先说明企业年金发展模式与策略的研究背景、选题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以及研究的基础和依据;其次是企业年金相关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综述,全面梳理总结企业年金的理论基础、兴起的原因、制度模式、国别比较、作用意义和政策建议等方面的内容;再次是本文的基本框架、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部分,企业年金的理论分析。该部分分析了建立企业年金的理论基础,总结了雇主父爱论,生命周期论(即储蓄替代论),人力资本折旧论,延期工资论等作为企业年金的理论基础;其次分析了企业年金对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力供给机制、需求机制和均衡的影响;然后从外部性的角度,介绍了企业年金税收优惠与政府监管的理论基础。本部分还比较分析了企业年金与养老保险、人寿保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时对不同经济文化模式下的多支柱养老保障理论进行介绍,得出企业年金制度是养老保障的第二支柱,是养老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结论。 第三部分,中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的综述与发展趋势分析。首先介绍国内企业年金的概念、性质与意义,通过对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历史沿革研究,系统的从制度层面分析中国企业年金发展的不足与缺陷,从而得出适合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中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的定位与目标。其次分析了目前我国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状况,其次分析了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现况,立足当前我国企业年金初步发展的现状,系统分析了我国企业年金的运行特征和发展前景。 第四部分,企业年金制度的国际比较。着重介绍了相关国际组织的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结构,特别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与香港的企业年金制度。首先对这些国家企业年金制度发展历程、基本特征、治理模式、配套设施进行纵向的研究,然后通过发展阶段分析、政府职能、管理模式等进行横向比较,剖析了这些国家地区企业年金制度的不同点和优缺点,并总结分析了国际企业年金制度总的发展趋势,以典型国际企业年金制度的成功模式作为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借鉴和参考。 第五部分,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的筹资与给付模式选择。在基金筹资模式的选择上,通过对企业年金筹资来源分析,得出企业和个人对年金计划的共同缴费有利于年金制度的发展;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冲击,基金积累制较现收现付制度在财务上更具可持续性,并且也体现了代际公平的原则。在给付模式上,重点对DC模式与DB模式的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不同特点和适用环境、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了我国企业年金的模式选择,即采取DC模式,在过渡期对部分中人适当采取DB模式进行补偿。 第六部分,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的税收模式。税收激励是世界各国支持企业年金发展的最重要也是通行的政策,本文从宏观的角度对企业年金制度的税收模式进行研究。本章首先分析了税收优惠对企业年金发展中企业决策的影响机制,比较了有无税收优惠企业年金的不同,从而引出对企业年金税收优惠必要性的分析,提出我国企业年金税收优惠的政策建议。 第七部分,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管理角色的运营模式分析。从微观角度探讨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模式,即从企业角度对年金计划受托人模式进行分析,从经办机构角度对组合模式进行研究。在年金计划的受托人模式选择方面,以信托文化下的受托人责任为出发点,对年金理事会和法人受托机构的优缺点进行比较,结合企业的需求,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后得出结论,即以后“管委会+法人受托机构”是大型企业单一计划的发展趋势,而针对中小企业与个体经营者,集合信托计划模式更为经济。而具体的年金计划组合模式选择,按照企业年金有关政策,在当前我国金融分业经营的框架下,对各经办机构的功能角色定位、表现以及优劣势进行了综合的分析,探讨了适合的组合模选择。 第八部分,结语。这里,系统而精炼地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观点,以及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策略建议。 本文的研究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解释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中的制度结构差异。通过兼具强制储蓄与风险分摊双重意义的企业年金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雇员退休后的老年生活。对养老金体制进行改革,关键不是取消其中的某个支出而是降低公共基本养老的的分配比重,提高企业年金保险的比重,从而更充分发挥效率机制的作用。 (2)现阶段,制约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四点。①我国企业年金的税收制度不完善;②严格的投资比例限制的年金基金投资的收益率;③信托制管理模式下的受托人定位模糊;④缺少有效的监管的信息披露机制。 (3)现阶段,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存在四点结构性差异。①大型国企呈现强劲需求;②外资企业需求潜力很大;③民营企业年金需求意向较为明显;④中小企业需求将成为未来年金市场上的重要力量。 (4)从企业年金制度的筹资与给付模式上来看,建议采用确定比例缴费型的筹资方式。要鼓励企业和个人都进行缴费,缴费比例可根据企业的财务状况随时做出调整,以降低企业的给付风险;对筹集的资金宜采用基金积累模式进行管理;在给付时,采用账户积累余额与生命余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支付,对退休时一次性给付的企业年金予以限制。 (5)从企业年金制度的税收模式上来看,我国需要建立完备的企业年金税收制度体系,出台合格的年金计划税收标准。我国适宜采用EET的模式,即在企业年金计划的筹资和运营阶段进行免税,在最后的给付阶段才进行征税,这种征税模式,可以充分发挥税收制度的“引擎”作用,有力地促进企业年金计划的发展。考虑到财政的承受能力,政府应当在16.67%以下为企业确定一个缴费的最大税前扣除比率;考虑到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税前扣除比例应当在8%以上。企业与个人缴费两者之间具体的比率与税优,应该全面考虑职工所处行业与职工的家庭收入状况。 (6)从企业年金制度的受托模式上来看,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应有不同的最优选择。对于大型企业,企业年金管理方面的变化是管理模式上从选择理事会方式转向选择法人受托模式即“管委会+法人受托”的新型受托模式;对于中小型企业建议采取集合信托模式,能最充分的实现企业年金计划的规模效应。 (7)从企业年金制度的各经办人机构的角色组合模式上来看,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四个角色通过制衡结构来保证年金资产远离道德风险的制度安排。在各经办机构的年金管理组合模式模式中,本文认为①成立专业的养老金公司,对企业年金的运营实行“2+2”或“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实现资源优化与规模效应;②为保证对企业年金计划管理质量,提高机构的服务水平,避免市场的恶性竞争,应实行最低收费标准;③发展企业年金的服务策略、提高企业年金计划的附加值。 笔者相信,我国的企业年金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只要我们深入地和配套地进行改革,塑造出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优选出企业年金制度运行的模式,就一定能推动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快速、健康发展,并从而构建起我国和谐的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