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下的农村教育支出研究
【6h】

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下的农村教育支出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 导论

1.1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国内研究现状

1.2.2国外研究现状

1.3本文研究方法和基本内容

1.3.1研究方法

1.3.2基本内容

1.4本文创新与不足

2农村教育及相关均等化基础理论

2.1均等化相关公共财政理论

2.1.1农村教育产品属性分析

2.1.2公共服务均等化

2.1.3基础教育的财政分权

2.2公共教育均等化的意义

3我国农村教育支出现状及实证分析

3.1体制变迁:发展失衡的制度分析

3.1.1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阶段(1985~1993)

3.1.2“税费改革”下的义务教育制度(1994~2001)

3.1.3“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制度(2002至今)

3.2城乡教育发展非均衡的实证分析

3.2.1受教育机会差异

3.2.2教育资源配置差异分析

3.2.3城乡义务教育师资水平的差异

3.2.4基础教育基尼系数

3.2.5实证分析的结论

3.3我国目前存在教育差异性的原因

3.3.1制度根源:城乡二元体制

3.3.2不完善的财政体制:事权与财力不匹配

3.3.3不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

4完善我国教育财政体制的政策建议

4.1完善政府职能,促进教育均等

4.1.1义务教育阶段实现机会均等

4.1.2关注弱势群体教育,确保教育公平

4.2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

4.2.1健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4.2.2转移投资重心,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4.3积极充实师资力量保障教师利益

4.3.1保障教师基本工资

4.3.2改善支教教师的生活水平

4.4深化城乡教育体制改革,规范政府转移支付行为

4.4.1构建新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

4.4.2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的相对均等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到2000年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如期实现。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地区问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教育非均衡问题日益严峻,人口受教育程度出现明显差异,社会弱势群体面临不利的教育境况,影响了社会公平。
   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一方面能够理清城乡教育差异的现状、差异的程度,造成差异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希望在弄清差异的基础上,以公共品均等化理论为指导,对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道路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本文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基本思路是先分析农村教育及相关均等化基础理论,然后在地区间教育非均衡大框架的实证研究之下,通过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发展情况的实证分析以反映当前农村教育状况,最后提出了完善中国教育财政体制的政策建议。全文共包括四章:
   第一章:导论。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对国内外农村教育理论的研究动态进行了综述,界定了本文的研究范围,明确了研究方法和思路,指出了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农村教育及相关均等化基础理论。结合相关公共品均等化基础理论,对农村教育进行分类,指出公共教育均等化的意义。
   第三章:我国农村教育支出现状及实证分析。第三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此章系统地回顾了中国农村教育体制的历史发展过程,从教育均衡理论这一基本思想出发,考察了受教育机会、教育资源配置、城乡义务教育师资水平三方面指标的差异,以及用基尼系数衡量教育非均衡的程度来展开对城乡教育支出问题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现存的地区之间、区域内部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情况进行了揭示,并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城乡教育存在差异性的原因。
   算四章:完善我国教育财政体制的建议。通过实证分析结果以及对原因的分析,对完善我国教育支出体制改革提出政策建议,指出应完善政府职能,促进教育均等;加大投入力度,稳定教育经费来源,形成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积极充实师资力量保障教师利益;深化城乡教育体制改革,规范政府转移支付行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