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等工程教育与新能源产业发展协同与响应机制研究
【6h】

高等工程教育与新能源产业发展协同与响应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Research Background)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Research Goal and Significance)

1.3 研究内容(Research Contents)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Research Method and Technical Route)

2 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Ralated Definition)

2.2 国外文献综述(Foreign Literature Review)

2.3 国内文献综述(Domestic Literature Review)

2.4 本章小结(Chapter Summary)

3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与新能源产业协同与响应现状

3.1 新能源产业发展和高等工程教育现状(Current status of the New Energy Industry and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3.2 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空间集聚现状(Current status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new energy industry in China)

3.3 高等工程教育与新能源产业创新产出能力的协同集聚现状(Current Status of the Cooperative Clustering of Innovation Output Capability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New Energy Industry)

3.4 本章小结(Chapter Summary)

4 高等工程教育和新能源产业发展协同和响应的实证研究

4.1 基于扎根理论的协同与响应的影响因素研究(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Synergy and Response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4.2 高校和新能源企业人才协同的问卷设计( Designing Questionnaires of Higher Colleges and New Energy Enterprises on Synergy of latents)

4.3 工程技术人才供需实证分析( Empirical Analysis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Talent Supply and Demand)

4.4 高等工程教育与新能源产业发展对接存在问题(Abutment Problems of between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New Energy Industry Empirical Analysis)

4.5 本章小结(Chapter Summary)

5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与新能源产业协同响应机制与策略研究

5.1 新能源产业与高等工程教育的内在协同机理( Inter nal Mechanism of Synergy of the New Energy Industry and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5.2 高等工程教育和新能源产业发展协同响应的机制设计(Designing the Response Mechanism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New Energy Industry)

5.3 高等工程教育与新能源产业优势对接策略(Commendation of the Advantage Abutting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New Energy Industry)

5.4 高等工程教育与新能源产业对接的实施方案设计(Designing the Abutment of Mechanism Implementation Scheme)

5.5 本章小结(Chapter Summary)

6 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创新设计及配套政策

6.1 国外高等工程教育与产业对接的成功经验借鉴(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Industrial Abutment in Foreign)

6.2 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设计(Designing the Innovative Tatent Training Mode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6.3 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政策建议(Supporting Policies for the Innovative Training Mode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6.4 本章小结(Chapter Summary)

7 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Main Conclusions)

7.2 可能的创新点(The Possible Innovation)

7.3 不足与展望(Limitation and Prospect)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展开▼

摘要

新能源产业与高等工程教育的协同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高等工程教育是新能源产业最直接的人才保障,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基本土壤,也是新能源产业企业的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所在。高等工程教育的科研创新有利于促进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创新。相对而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带动效应又有助于高等工程教育科研创新、国际视野等。高等工程教育与新能源产业如果能够协同发展,两者之间就能够发挥“磁场效应”。探寻两者协同发展的机理,揭示两者协同发展的规律对促进高等工程教育和新能源产业的融合发展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阅读高等工程教育理论、产业发展理论、空间结构理论等学科理论和大量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收集相关数据,分析了现阶段下新能源各子产业的发展概况,高等工程教育的学科和专业结构及层次结构现状,并采用基尼系数和区位商方法,分析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空间集聚水平及其省域差距、空间相关性和时空演变,高等工程教育创新产出能力集聚水平和高校与企业创新产出能力集聚的相关性关系,此外,还比较了在新能源领域高校相对于企业的创新产出能力的集聚度。第四章运用扎根分析的质性研究方法和Nvivo11.0软件,对高校和企业专家的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建立了一个自下而上的新能源产业与高等工程教育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该模型指出,高等工程教育与新能源产业发展协同的影响因素涉及高校、新能源企业、国家政府和工程技术人才四个范畴和14个概念,高校和新能源企业协同的关键在于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需求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匹配程度。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分别设计高校调查问卷和新能源企业调查问卷,将工程技术人才质量分为知识维度、能力维度和素质维度,旨在研究高校对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认知是否与社会需求保持基本的一致。以此为基础,运用SPSS17.0计量统计软件分别对50所高等院校和50家新能源企业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新能源企业和高等工程院校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和供给在认识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两者对工程技术人才素质体系的要求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和使用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实证分析结果是协同与响应机制建立的基础,第五章厘清新能源产业和高等工程教育理论之间的内在影响机理,从政府、新能源企业、高等工程院校三个方面设计了高等工程教育与新能源产业协同发展的响应机制,要求政府引导高校和产业之间良性互动,新能源企业和高校合作办学,加强技术创新,高等工程教育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培养工程人才。此外,还从高等工程教育结构和布局调整以及利益相关者应尽的责任等方面提出了对应的优势对接策略,确定了对接实施方案的原则、基本思路和目标定位,以及主要措施,即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符合人才培养规律,新能源产业和高等工程教育相适应原则下,建立满足社会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及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需要,且与新能源产业相适应的高等工程教育系统。
  最后借鉴了美国、德国高等工程教育与新能源产业协同发展的成功经验,初步设计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工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并从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配套政策,即:打造“双师”型和“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及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结构;加强高校和企业的联系,实现校企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