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城镇化进程对碳排放影响研究——基于区域差异视角
【6h】

城镇化进程对碳排放影响研究——基于区域差异视角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1绪论

1.1研究背景(Background)

1.2研究意义(Significance)

1.3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Research Methods and Technique Path)

1.4论文的创新点(Innovation Point)

2文献综述

2.1城镇化相关研究(Research on Urbanization)

2.2 碳排放影响因素相关研究(Research Related to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rbon Emissions)

2.3 城镇化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2.4小结(Summary)

3城镇化进程对碳排放影响的理论分析

3.1人口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Effects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on Carbon Emissions)

3.2经济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Effects of Economic Urbanization on Carbon Emissions)

3.3社会生活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Effects of CivilLife Urbanization on Carbon Emissions)

4城镇化水平和碳排放现状

4.1区域划分(Regional division)

4.2城镇化测算(Measurement of Urbanization)

4.3城镇化水平现状(Overview of Urbanization)

4.4碳排放测算(Measurement of Carbon Emissions)

4.5碳排放现状(Overview of Carbon Emissions)

4.6城镇化水平与碳排放对比(Comparison of Urbaniza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4.7小结(Summary)

5 城镇化进程对碳排放影响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

5.1回归模型构建(Regression Model Building)

5.2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Variable Selection and Data Sources)

5.3面板数据的模型选取(Model selection of panel data)

5.4 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Stationarity Test and Cointegration Test)

5.5整体层面回归(Overall Regression)

5.6区域层面回归(Regional Regression)

5.7区域差异分析(Analysi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5.8小结(Summary)

6结论与相关建议

6.1主要结论(Main Conclusions)

6.2相关建议(Suggestions)

参考文献

附录1 各省市1997-2014年城镇化水平

附录2 各省市1997-2014年碳排放总量(单位:万吨)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展开▼

摘要

在当今建立起的温室气体排放话语体系之下,碳排放已经成为各国之间博弈的新领域,而中国作为新崛起的大国,也正在为碳排放领域争取主动权而努力。然而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阶段,人均能源消耗量和能源强度仍将持续增加,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使得能源需求刚性的局面短期内无法改变,这给我国的碳减排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要想推进碳减排政策施行,需要根据不同省份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对症下药,找到影响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实施有差异性的、科学合理的能源环境政策。
  本文从城镇化与碳排放的经济现象入手,先通过综合人口、经济、社会生活这三项指标汇总测算出我国整体以及不同区域的城镇化水平,再通过统计八种化石能源的消费情况对碳排放量进行测算,之后运用EVIEWS软件,根据拓展的STIRPAT模型构建全国模型、区域模型,通过回归分析碳排放量和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的平方项、人均收入、人口总量、工业化水平、能源效率等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自变量对因变量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全国整体影响和区域差异。
  分析发现,整体来看,城镇化水平、人口规模、人均收入、工业化水平对碳排放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城镇化水平是最主要的驱动因素,而能源效率对碳排放起到明显的减少作用;城镇化水平和碳排放之间均存在倒“U”型关系,目前我国仍未达到城镇化倒“U”型曲线的拐点,因此城镇化整体发展对碳排放仍起到促进阶段,但理论上来说距离拐点差距已经不大。分区域来看,人均收入、工业化水平对碳排放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能源效率对碳排放起到明显的减少作用,而人口规模P则与全国整体情况存在差异,在华东、华中、东北地区对碳排放总量CO2起到抑制作用,在华南、华北、西北、西南地区对碳排放总量CO2起到促进作用;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华东、华南、华北、东北地区对碳排放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华中、西北、西南地区对碳排放均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不同区域的城镇化水平与碳排放之间亦存在倒“U”型关系。华东、华南、华北、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已经度过拐点,理论上来说,未来的城镇化水平提高将能有效减少碳排放;华中地区城镇化水平已经逐步接近拐点,未来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碳排放的作用将从促进转为减少;西北、西南地区城镇化水平距离拐点有一定差距,城镇化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