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互联网+”公共服务供给研究——基于政府、企业、社会关系的视角
【6h】

“互联网+”公共服务供给研究——基于政府、企业、社会关系的视角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文献评析(Literature Review at Home and Abroad)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Research Path and Methods)

1.4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Research Difficulties and Innovation)

2 “互联网+”公共服务供给的理论基础

2.1 “互联网+”公共服务供给的相关概念(Related Terms of the“Internet Plus”Public Service Delivery)

2.2 “互联网+”公共服务供给的理论来源(Theoretical Sources of the“Internet Plus”Public Service Delivery)

3 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和主体间关系的变迁

3.1 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演变( Evolution of Pattern of Public Service Delivery)

3.2 公共服务供给主体间关系的发展(Development of Inter-actor Relationships in Public Service Delivery)

4 “互联网+”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作用分析

4.1 “互联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下的政府、企业、社会关系(Government-Business-Society Relationships on the“Internet Plus”Public Service Delivery Pattern)

4.2 “互联网+”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 Impacts of“Internet Plus”on Public Service Delivery)

5 “互联网+”公共服务供给面临的挑战

5.1“互联网+”公共服务供给的技术障碍(Technological Barriers of the“Internet Plus”Public Service Delivery)

5.2“互联网+”公共服务供给的制度屏障(Obstacles of Systems of the“Internet Plus”Public Service Delivery)

5.3 “互联网+”公共服务供给的理念滞后(Out-of-date Ideas of the“Internet Plus”Public Service Delivery)

6 构建“互联网+”公共服务供给网络的路径

6.1“互联网+”公共服务供给网络主体的角色及作为(Roles and Duties of Actors in the Network of the“Internet Plus”Public Service Delivery)

6.2 构建“互联网+”公共服务供给网络的宏观思路(Macroscopic Strategies of Constructing the Network of the“Internet Plus”Public Service Delivery)

7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展开▼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渗透与普及,“互联网+”理念及技术跳跃出商业范畴,将观念革新、机制创新、方式更新的触角伸向了公共服务领域,为推动公共服务网络治理、破解供需矛盾、提升服务质量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新的背景下,网络治理、数字治理、新公共治理一系列前沿理论为“互联网+”公共服务供给设计了理论框架,响应了“互联网+”公共服务时代要求。本质而言,“互联网+”公共服务是一种网络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是数字治理和新公共治理在当代中国的实践。Uber杭州、南京锁金街道智慧社区建设、徐州公安“微警务”平台三个案例表明,以“互联网+”为政策工具和政策环境的公共服务供给,改造着传统公共服务模式,重塑了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推动了公共服务的网络治理。“互联网+”公共服务展现出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带给人们种种困惑。挑战有二:一是对“互联网”本身的治理问题,如数字鸿沟、信息安全风险等;二是公共服务网络化供给的治理问题,如参与主体产权与责任模糊、公共服务方式转型困难、观念固化与参与意识薄弱等。加强顶层制度设计,明确各个主体的角色定位及权责划分,是应对挑战、完善供给体系的思路和方向。微观上,应明确“互联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下政府、企业、社会的角色定位和应有的作为;宏观上,应从理念、技术、制度三个层面入手,以网络思维推动网络治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