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徐州地区气溶胶散射吸收特性研究
【6h】

徐州地区气溶胶散射吸收特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图清单

表清单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大气气溶胶来源与危害

1.1.2 大气气溶胶的散射吸收特性参数

1.1.3 大气气溶胶对环境及气候的影响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技术路线

1.5 章节安排

2 站点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站点概况

2.2 仪器、数据与方法

2.2.1 单波长浊度仪

2.2.2 AE-42黑碳仪

2.2.3 CE-318太阳光度计

2.2.4 气溶胶光学参数计算

2.2.5 其他数据来源

2.3 本章小结

3 徐州地区气溶胶散射吸收特性时序变化特征

3.1 光学特性总述

3.1.1 频数分布特征

3.1.2 与国内外其他研究结果对比

3.2 气溶胶散射吸收特性日变化

3.2.1 观测期间气溶胶散射吸收特性日变化特征

3.2.2 霾日与非霾日气溶胶散射吸收特性日变化特征

3.2.3 工作日与非工作日气溶胶光学特性日变化特征

3.3 气溶胶散射吸收特性月变化

3.4 气溶胶散射吸收特性季变化

3.5 本章小结

4 气溶胶散射吸收特性与风向、风速关系

4.1 本章引论

4.2 风向、风速的分布特征

4.3 风向、风速的影响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大气柱总和地面气溶胶吸收特性对比

5.1 本章引论

5.2 激光雷达探测

5.3 气溶胶高空输入

5.4 高空霾层的传输路径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和结论

6.2 文章创新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数据集

展开▼

摘要

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是传统能源城市,空气污染严重。本文利用积分浊度仪、黑碳仪等对2014年~2017年间徐州地区气溶胶散射吸收特性进行了观测研究,分析结果如下:1)观测期间散射系数、吸收系数和单次散射反照率均值分别为292.56±223.65Mm-1、22.65±18.73Mm-1和0.93±0.05,说明徐州散射性粒子占主导。2)就日变化分析而言,散射和吸收系数均呈现双峰单谷型分布,单次散射反照率呈双峰双谷型分布,与大气边界层高度、交通排放及气象因素有关。霾日三者均高于非霾日,与二次气溶胶的生成速率有关。工作日散射吸收系数高于非工作日,与车流量及人类活动有关。3)散射系数月均最大值和最小值出现在1月和9月,吸收系数月均最大值和最小值出现在1月和11月,单次散射反照率月均值均在0.9以上。4)散射吸收系数季均值表现为冬季最高,秋季最低。单次散射反照率季均值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四季均值均高于0.9。5)徐州散射吸收系数高值主要源自各季内的主导风向,以西南(SW)、东南(SE)和西北(NW)方向为主。四季高风速(>3.3m/s)下散射吸收系数主要集中在0~200Mm-1范围内和0~20Mm-1范围内。散射系数高值(>600Mm-1)和吸收系数高值(>40Mm-1)主要出现在0~3.3m/s中低风速条件下,表明高风速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释扩散,中低风速下污染物容易累积。高风速下污染物出现高值主要与远距离输送有关,中低风速下污染物出现高值主要受本地源和局地污染源影响。 针对激光雷达(MiniMPL)探测的2015年1月1~10日的两次高空雾霾输入事件,对太阳光度计观测反演的大气柱总气溶胶吸收光学厚度(AAOD)和黑碳仪观测估算的地面气溶胶吸收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获取高空霾层跨区域传输的来源及路径,通过聚类分析定量研究了对本地吸收系数的贡献。结果表明:1)当有外来污染物传输时,大气整层气溶胶的吸收性光学厚度(AAOD)会增加,当高空气溶胶到达地面时,携带而来的污染物使得地面气溶胶吸收系数剧增。表明外来污染物中吸收性气溶胶居多,容易对本地雾霾天气和大气能见度降低产生影响。2)2015年1月3~4日到达徐州的气团主要来自安徽、河南及湖南等地区。气团1、气团2和气团3均属于低空运动型气团,运动轨迹较短,运动速度较慢,表明此期间徐州主要受周边污染源影响。2015年1月7~8日到达徐州的气团主要来自西北方向,受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等地影响。气团1运动轨迹长,属于运动速度快型气团。气团2运动轨迹短,运动速度慢,主要受局地污染源影响。气团3属于低空运动型气团,易受沿途城市污染物的影响,运动轨迹较长,运动速度较快。表明此期间徐州同时受到远距离污染物传输和局地污染源的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