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煤矿安全心理生态的交互结构及共生演化研究
【6h】

煤矿安全心理生态的交互结构及共生演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1 绪论

1.1 选题来源(Reaserch Sources)

1.2 研究背景(Research Background)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Research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Research Contents, Methods and Technology Route)

1.5 本章小结(Brief Summary)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煤矿安全事故防控的相关研究进展(Safety Research Progress Based on Coal Mine Accide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2.2 安全心理与行为的文献计量分析(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Safety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2.3 组织领域中人际交互相关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Human Interaction Related Theory in the Organizational Field)

2.4 经济学视角下行为决策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Behavioral Decision Theory from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2.5 生态心理学、共生理论研究( Research on Ecological Psychology and Symbiosis Theories)

2.6 需求-认知-行为-关系逻辑的理论分析( Theoretical Logic Analysis of Demand-Cognition-Behavior-Relation)

2.7 研究述评(Research Comment)

2.8 本章小结(Brief Summary)

3 煤矿安全心理生态概念、构成及交互层面分析

3.1 煤矿安全心理生态特征分析(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Psychology of Coalmine Safety)

3.2 煤矿安全心理生态“资源-情感”交互分析( Interaction Analysis of Resources and Aff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Ecology of Coalmine Safety)

3.3 煤矿安全心理生态“利他-排他”行为决策分析(Behavioral Decision Analysis of Altruism and Exclusivity in Psychological Ecology of Coalmine Safety)

3.4 煤矿安全心理生态的“共生态”秩序演化路径分析(Order Evolution Path Analysis of Symbiosis State in Psychological Ecology of Coalmine Safety)

3.5 本章小结(Brief Summary)

4 煤矿安全心理生态交互结构模型构建

4.1 基于质性分析的心理和行为层面交互要素的选择和界定( Selection and Definition of Interactive Elements from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Levels Based on Qualitative Analysis)

4.2 煤矿安全心理生态的心理与行为交互机理阐释和假设提出( Interactive Mechanism between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and Hypothesis Proposal of Psychological Ecology of Coal Mine Safety)

4.3 基于心理-行为-关系的煤矿安全心理生态交互结构模型构建(Interactive 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Psychological Ecology of Coal Mine Safety Based on Psychology-Behavior-Relation)

4.4 本章小结(Brief Summary)

5 研究量表开发与数据收集

5.1 研究量表的设计与开发(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Scale)

5.2 正式调研与样本情况( Formal Investigation and Sample Situation)

5.3 正式量表的检验(Test of Formal Scale)

5.4 本章小结(Brief Summary)

6 煤矿安全心理生态交互要素的实证分析

6.1 外源和内源交互变量的描述性和对比性分析(Descriptive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xogenous and Endogenous Interaction Variables)

6.2 交互行为倾向变量的描述性和差异性分析(Descriptive and Difference Analysis of Interactive Behavior Tendency Variables)

6.3 外源交互变量和交互行为倾向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Exogenous Interactive Variables and Interactive Behavior Tendency Variables)

6.4 外源交互变量对交互行为倾向变量的回归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 between Exogenous Interactive Variables and Interactive Behavior Tendency Variables)

6.5 基于交互特征和风险特征的调节效应分析(Moderating Effect Analysis of Interaction Trait and Risk Characteristic)

6.6 基于外源-内源-交互行为倾向变量间关系的假设检验( Hypothesis Test for Relations of Exogenous-Endogenous-Interactive Behavior Tendency Interactive Variables)

6.7 本章小结(Brief Summary)

7 煤矿安全心理生态的共生演化仿真

7.1 煤矿安全心理生态多主体网群结构构建(Multi-roles Network Group 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Psychological Ecology of Coalmine Safety)

7.2 多主体行为建模及共生演化的逻辑设计( Multi-agent Behavior Modeling Construction and Logic Design of Symbiotic Evolution)

7.3 多主体、多要素互动目标下的可视化界面设计( Visual Interface Design Based on Multi-agents and Multi-elements Interaction)

7.4 多生态群交互要素混合干预下的共生仿真结果(Simulation Results of Psychological Ecology of Coalmine Safety Based on the Mixed Intervention of Multi-roles’ Interactive Elements)

7.5 本章小结(Brief Summary)

8 煤矿安全心理生态EPBR健康互促共生体系设计

8.1 煤矿安全心理生态 EPBR 健康互促共生体系的总体思路( General Line of EPBR Health Promotion Symbiosis System of Psychological Ecology of Coalmine Safety)

8.2 煤矿安全心理生态 EPBR 分维度体系的设计(Dimensional System Design of EPBR System of Psychological Ecology of Coalmine Safety)

8.3 本章小结(Brief Summary)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Research Conclusions)

9.2 主要创新点(Major Innovative Points)

9.3 研究局限与展望(Research Limitations and Prospects)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展开▼

摘要

人因是我国煤矿事故的关键致因。在当前煤炭去产能背景下,强烈的失业风险感知、不良的深井工作环境以及劣化的组织关系等均导致了煤矿从业人员职业源性的心理损害日趋严重,使得整个煤矿安全心理系统呈现劣化趋势,安全风险因素日趋复杂,管理难度不断加大。事实上煤矿事故的发生是煤矿生产活动中主体与环境间或主体间心理、行为、关系劣化问题的深层映射。如何突破传统的个体、局部、静态的安全研究视角,以一个更为贴近现实的有机性、交互性和演化性的“生态”视角来揭示煤矿安全心理系统中不安全因素发生的内在机理正成为新的方向。 本研究基于事故防控、安全心理与行为、组织中人际交互以及生态心理学等领域的文献研究,界定了“煤矿安全心理生态”的概念和内涵,厘清了其基本组成要素和主体结构,刻画了基于心理、行为和关系的心理生态交互层级结构。在此基础上,通过质性研究构建了基于心理-行为-关系关联下的煤矿安全心理生态交互结构模型,通过问卷调研方法获取相关基础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煤矿安全心理生态具体交互要素进行实证分析,进而从现实的动态演化逻辑出发,运用神经网络和社会网络建模等方法模拟多主体交互要素混合干预下的煤矿安全心理生态系统的共生演化过程。最后,基于实证和仿真结果设计了煤矿安全心理生态EPBR健康互促共生政策体系。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煤矿安全心理生态的构成和交互层面分析。以生态心理学中主体与主体间、主体与环境间有机互动的思想为原则剖析了煤矿安全生产系统中自然和衍生环境要素、执行-决策-监察层为主的生态主体要素,基于心理-行为-关系的内在关联性分别探讨了心理层面的资源和情感交互特性、行为决策层面的利他和排他特性以及关系层面的共生关系和秩序演化路径,在互害-强偏利-弱偏利-可納互利-强互利的共生关系分类基础上提出了恐怖态-危险态-风险态-康复态-健康态的共生秩序演化路径。 (2)煤矿安全心理生态交互结构模型构建和量化研究。通过质性研究厘清了煤矿安全心理生态的心理与行为交互机理,确立了外源交互变量(环境、资源和情感交互感知)、内源交互变量(注入式、分离式和吸取式的交互特征以及风险偏好、参考点依赖的风险特征)以及交互行为倾向变量(助力、维持、忽略、侵害、设障、退出等利他和排他行为)。基于此,构建了基于心理-行为-关系逻辑下的煤矿安全心理生态交互结构模型。设计开发了煤矿安全心理生态交互要素的测量问卷,并以矿工、管理和监管生态主体为对象开展相应的实证调查并获取了多主体的相关实证数据。 (3)煤矿安全心理生态实证分析研究。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当前煤矿安全心理生态释放出了多元劣性交互信号,由于安全的脆弱性和无法逆转性,这些劣性信号应引起高度重视。具体揭示了当前宏观衍生和自然环境劣化严重、多主体间存在冲突性交互感知,其中所有主体的资源和情感双低分裂型平均占比约20%。主体的交互特征呈现多样化、低风险偏好比例较低且排他行为占比较大。另外,年龄、月收入、家庭收入、住房、工作年限、文化程度、负担人口数、职位、政治面貌、婚姻状况和宗教信仰等社会人口学变量对不同主体的行为倾向具有显著差异性影响。进一步结合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在回归分析中验证了自然环境、宏观和微观衍生环境、任务资源、关系资源、发展资源、正式情感和非正式情感交互感知对部分利他和排他行为具有直接的影响效应。此外,在交互特征和风险特征的调节效应检验中,验证了注入式、分离式、吸取式交互特征以及风险偏好和参考点依赖对环境交互感知和情感交互感知与部分排他行为间关系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同时注入式、分离式、吸取式交互特征对环境、资源和情感交互感知与部分利他行为间关系也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 (4)煤矿安全心理生态共生演化仿真研究。构建以真实煤矿组织互动下矿工、管理和监管的生态网群结构,结合Matlab、Python以及Visual Studio等平台联合开发了煤矿安全心理生态共生演化仿真系统,通过对实证数据初始分析基础上,得到了基于卓越、薄弱份子干预以及外源、内源交互要素和网络影响强度混合干预下的共生演化仿真结果。仿真结果显示,当前煤矿安全心理生态形成了以可纳共生关系为主且强偏利共生关系次之的涌现特征,整体秩序落入了“危险态”。通过增强薄弱和卓越份子的网络影响强度,发现了其具有能够不断扭转系统共生秩序的潜力。通过对各环境交互、资源与情感交互、交互特征以及风险特征等要素分别进行调节干预,发现宏观衍生环境、任务资源和情感交互感知、注入式和分离式交互特征以及风险偏好在改变共生关系和秩序方面具有相对较强的干预能力,同时关系资源交互的过度强化,则会导致共生秩序的层级退化。基于此,以不同生态群体为对象在不同内、外源交互要素和网络影响强度的混合干预下,发现了矿工生态群的初始干预效应最为显著,而监管生态群具有极强的“传播器”特质。在多主体生态群进行资源和情感匹配干预时,矿工和监管生态群体的匹配效果最优。此外,增强的网络影响强度会加大内外源交互要素的优化扩散作用,促进共生秩序的跃进。当同化提升所有生态群体或者其各交互要素时,产生的共生牵引力最强。 (5)煤矿安全心理生态EPBR健康互促共生体系设计。以环境E-心理P-行为B-关系R为提升对象,分别进行了客体环境调控设计、心理干预设计、行为防控设计、主体共生力建设和网络传播建设,同时该共生框架嵌入了政府-企业-家庭-管理者-监管者-矿工等多角色,形成了煤矿安全心理生态多主体间互促共生的成长体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