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严重烧伤刺激后中性粒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参麦注射液对其保护作用
【6h】

严重烧伤刺激后中性粒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参麦注射液对其保护作用

代理获取

目录

论文说明: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严重烧伤不同时间中性粒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第二部分不同浓度参麦注射液对严重烧伤24小时中性粒细胞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目的: 严重烧伤不仅造成局部组织损伤,还可造成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以往的研究表明,炎症介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在此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是白细胞趋化、游走及吞噬活动的基础。在内毒素血症、失血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病理过程中均发现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粘附于血管内壁,严重烧伤早期亦发现大量中性粒细胞粘附于血管内壁并在脏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尽管对烧伤早期微循环紊乱的报道不少,但关于烧伤后血中中性粒细胞与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相互作用研究的报道很少。 目前报道的可抑制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药物还很少。因此,对这类药物的研究对严重烧伤的早期救治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观察参麦注射液对严重烧伤中性粒细胞刺激后的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对烧伤早期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 采用烧伤刺激后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ECV304)体外共培养方法,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MTT法检测细胞活力,放免法、还原法、LDH释放法、硫代巴比妥酸(TBA)法分别检测培养液中内皮重(ET)、一氧化氮(NO)、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 结果: 与健康人组比较,严重烧伤6h时中性粒细胞即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变化、细胞活力明显下降、培养上清液中ET含量明显上升(P<0.01),24h最为显著,48h与24h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NO含量6h时明显上升(P<0.01),24h、48h与健康人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LDH含量在24h达高峰,48h显著下降(P<0.01);MDA含量则呈逐渐升高的趋势,48h达高峰(较24h,P<0.01)。 在烧伤24h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共培养时加入中、高浓度参麦注射液后可使细胞活力明显上升、ET含量明显下降、NO含量明显升高,高浓度参麦注射液与中浓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浓度参麦注射可显著降低LDH、MDA含量,较中浓度作用明显(P<0.01)。 结论: 严重烧伤刺激后中性粒细胞通过升高。ET/NO比值、攻击细胞膜、释放氧自由基引发脂质过氧化反应等途径对血管内皮细胞形态、细胞活力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烧伤24h内皮细胞损伤达高峰,48h有所缓解,但仍受氧自由基引发脂质过氧化反应影响较大。参麦注射液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分泌ET和NO,优化ET/NO比值,稳定细胞膜,抗脂质过氧化反应等途径对严重烧伤中性粒细胞刺激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