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长江中游地区双季早稻超高产群体特征及氮素吸收利用的研究
【6h】

长江中游地区双季早稻超高产群体特征及氮素吸收利用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水稻超高产的研究

1.2.1 国外超高产研究

1.2.2 国内超高产研究

1.2.3 双季早稻超高产的概念

1.3 水稻超高产的形成特征

1.3.1 超高产群体的产量及其结构特征

1.3.2 超高产群体的茎蘖动态及成穗率特征

1.3.3 超高产群体的叶面积与光合势特征

1.3.4 超高产群体的干物质积累特征

1.3.5 超高产群体粒叶比的特征

1.3.6 超高产群体的氮素利用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双季早稻超高产群体特征的研究

0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概况

1.2 供试品种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双季早稻超高产群体的产量形成

2.2 双季早稻超高产群体的茎蘖动态和成穗率

2.3 双季早稻超高产群体的叶面积

2.4 双季早稻超高产群体的群体粒叶比

2.5 双季早稻超高产群体的干物质生产与积累

3 小结与讨论

3.1 双季早稻超高产形成特征

3.2 双季早稻超高产的群体指标

第3章 双季早稻超高产群体的氮肥吸收利用特征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供试品种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

1.5 参数计算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双季早稻超高产群体主要生育时期稻株含氮率

2.2 双季早稻超高产群体主要生育期稻株含氮量

2.3 双季早稻超高产群体主要生育阶段氮素积累动态

2.4 双季早稻氮素当季利用率

3 小结与讨论

3.1 超高产群体吸氮规律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1.1 双季早稻早稻超高产群体特征

1.2 双季早稻超高产群体指标

1.3 双季早稻超高产氮素吸收利用

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试验于2007~2009年在长江中游江西双季稻地区的袁州、鄱阳两地进行,以当地主推品种先农31、陆两优28为材料,通过大面积定点跟踪调查,对中产(产量≤500kg/666.7m2)、高产(产量:500-600kg/666.7m2)、超高产(产量≥600 kg/666.7m2)三种类型群体的群体特征和氮素吸收特征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早稻超高产与高产和中产相比,早稻超高产群体形成特征主要为:(1)以足量的穗数与较大的穗型协调产出足够的群体总颖花量,并保持正常的结实率与千粒重。在超高产产量构成因素中,穗数对产量的贡献率最大,其次为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差异不显著;因此,在高产基础上适当增加穗数的同时攻取大穗,并进一步着力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是双季早稻超高产形成的基本特征。(2)群体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能够够苗,拔节期前达高峰苗,抽穗期LAI达最大值,成穗率60%以上。(3)通过合理增加生育中期(拔节~抽穗期)物质积累量,来有效增强后期(抽穗~成熟期)群体物质生产能力,提高最终生物学产量。超高产群体在拔节前干物质积累与高产与中产群体相当,但在拔节~抽穗阶段与抽穗~成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高产与中产群体;经济产量与成熟期及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与上述超高产规律相统一的群体质量指标为:(1)群体总颖花量2800万/666.7m2以上,结实率80%以上,千粒重26-28克。(2)群体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达到预期穗数的80%以上,拔节前达到高峰苗,成穗率60%以上。(3)抽穗期LAI达6.3,全生育期光合势>2.6×105m2·d/666.7m2,抽穗期粒叶比(粒/叶(cm2))>0.54。(4)抽穗至成熟期群体物质生产能力大,群体净增加干物质量420kg/666.7m2,占40%左右;最终生物学产量1040kg/666.7m2以上,茎蘖运转率25%以上,抽穗至成熟群体生长率14(g/m2·d)以上,抽穗至成熟净同化率3(g/m2·d)以上。
   2、早稻超高产与高产和中产相比,在移栽期超高产群体植株含氮率与高产群体、中产群体相当;在N-n+1期超高产群体植株含氮率<高产群体<中产群体;在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超高产植株含氮率均高于高产与中产群体。总吸氮量表现为超高产群体>高产群体>中产群体;在N-n+1期前,超高产群体吸氮量高于高产与中产群体;在N-n+1期至拔节期,吸氮量表现为高产群体>超高产群体>中产群体;在拔节期至抽穗期、在抽穗期成熟期吸氮量都表现为超高产群体>高产群体>中产群体。超高产群体在百公斤籽粒吸氮量、施氮增产力、氮素表观生产力、当季利用率方面均高于高产与中产群体。
   与上述超高产规律相统一的氮素吸收利用指标为:(1)植株含氮率(%):移栽期为3.5左右,(N-n+1)叶龄期为2.7左右,拔节期为2.0左右,抽穗期为1.3左右,成熟期为1.0左右;(2)植株吸氮量(kg/666.7m2):(N-n+1)叶龄期为3.3左右,拔节期为6左右,抽穗期为9左右,成熟期在10.6以上,(N-n+1)叶龄期前植株氮素积累量占总积累量的30%左右,(N-n+1)叶龄期至抽穗阶段的氮素积累量占总积累量的45%~50%,抽穗至成熟阶段的氮素积累量占总积累量的20%~25%左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