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密度对南方双季晚粳稻产量和群体质量及品质的影响
【6h】

密度对南方双季晚粳稻产量和群体质量及品质的影响

代理获取

摘要

本文于2010年-2011年,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以常规稻南粳44、武24以及杂交稻品种甬优8号、甬优9号为材料,设计5个密度处理,研究不同密度对双季晚粳稻产量及其构成、水稻群体质量以及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
  ⑴在试验密度范围内,双季晚粳稻产量与密度呈二次曲线的关系,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常规粳稻在每公顷120万基本苗的水平下产量最高(8535.76 kg/hm2),而杂交稻在每公顷90万基本苗的水平下产量最高(9488.61 kg/hm2),且均与其他密度处理间有显著差异。随着密度的增加,每公顷穗数增加,每穗粒数降低,群体颖花量先增加后降低,结实率降低,千粒重无明显变化规律,产量构成因素中除千粒重以外处理间差异显著。此外在同一密度条件下,杂交稻产量比常规稻产量高。
  ⑵双季晚粳稻群体茎蘖数在各个生育时期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最终成穗率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四个品种均在每公顷60万的密度水平下茎蘖成穗率最高:南粳44为76.49%、武24为86.58%、甬优8为67.59%、甬优9为70.91%。同一密度水平下,双季晚粳稻茎蘖数随着生育进程的推移先增加后降低,且均在拔节期茎蘖数最大。同时相同密度条件下,各生育时期杂交稻的群体茎蘖数比常规稻高。双季晚粳稻群体干物质量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期、抽穗期这三个关键生育时期随着密度的增加不断增加,而在成熟期则随密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且呈二次曲线关系。同一密度条件下,随着生育进程的推移群体干物质量不断增加,均在成熟期干物质量最大。同时相同密度条件下,各生育时期杂交稻的群体干物质量比常规稻高。在移栽至拔节、拔节至抽穗这两个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增大而增大,而在抽穗至成熟这一阶段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表现为:常规粳稻在每公顷120万基本苗的水平下干物质量最大,而杂交稻在每公顷90万基本苗的水平下干物质量最大。同时相同密度条件下,各生育时期杂交稻的群体干物质量高于常规稻。另外相关分析表明,抽穗后的干物质积累量及其积累比例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水稻的群体生长率是指单位面积上群体干物质的积累速率,是描述群体生长速率和群体净光合效率的重要指标。相关分析表明,N-n+1至拔节期、拔节至抽穗期及抽穗至成熟期群体生长率与其阶段干物质积累量的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双季晚粳稻的叶面积指数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期、孕穗期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抽穗期、成熟期却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在抽穗期和成熟期常规稻在每公顷120万密度条件下叶面积指数最高,而杂交稻在每公顷90万密度条件下最高。同一密度处理,叶面积指数随着生育进程的推移先增大后减小,且均在孕穗期达到最大值。杂交稻的群体叶面积指数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与常规晚粳稻相当,而在孕穗期、抽穗期、成熟期均高于常规稻,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双季晚粳稻的光合势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至拔节期随密度的增加不断增大,但拔节至抽穗期、抽穗期至乳熟期、乳熟期至蜡熟期、蜡熟期至成熟期这四个阶段群体光合势均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后减,常规稻在每公顷120万苗处理下光合势最大,杂交稻在每公顷90万苗处理下最大。相同密度条件下各生育阶段杂交稻的群体光合势均高于常规稻,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⑶稻米品质各指标随密度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随着密度的增加,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不断下降,加工品质变劣,其中整精米率受影响较大。密度对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较大,垩白米率和垩白度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外观品质有规律地变劣。随着密度的增加,蛋白质含量降低、直链淀粉含量降低。不同密度处理的水稻稻米淀粉RVA谱特性值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随密度的增加,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和糊化温度等特性值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消减值和峰值时间均随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