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孟姜女故事的现代“重写型”系列作品研究
【6h】

孟姜女故事的现代“重写型”系列作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重塑“淑女”形象:从熊佛西、张恨水到吴祖光

第一节 人物与故事:“贞烈”主题的延续

第二节 创作姿态:个人文学理想与时代文化语境的融合

第三节 价值得失:历史“祛魅”的诟病

第二章 还原“俗家女”真相:从荆歌、卢小雅到谭毅和一行

第一节 人物与故事:以解构性叙述求得故事的“新解”

第二节 创作姿态:新的文学语境对于传奇故事的“再造”功能

第三节 价值得失:思想艺术趋向全面突破

第三章 从人到“神’’的蜕变:苏童对于孟姜女故事的探索

第一节 人物与故事:女神“在路上”

第二节 创作姿态:神话思维的现代化

第三节 价值得失:对人类生存意义的追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声明

展开▼

摘要

孟姜女故事的“重写”类型,即是以流传千年的孟姜女传奇故事为题材的作品系列,它以熊佛西的《长城之神》(1925年)为起点,先后有张恨水的《孟姜女》(1954-1956年间)、吴祖光的《孟姜女传奇》(1988年)、荆歌的《民间故事》(2001年)、卢小雅的《孟姜女突围》(2002年)、谭毅和一行的《孟姜女》(2005年)及苏童的《碧奴》(2006年)等。作为一个“重写型”作品系列,它以“千里寻夫”与“哭倒长城”为情节原型,其故事与人物的“流变”贯穿了大半个世纪的中国文学史历程,成为现代中国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重写型”系列作品的典范之一。本文拟以中国文学史上孟姜女故事的“重写型”文学作品系列为研究视域,以孟姜女形象的思想艺术内涵及其“流变”为研究焦点,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探讨孟姜女故事的现代“重写”进程的成败得失。
  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熊佛西、张恨水和吴祖光的重写,孟姜女的“淑女”形象得到重塑。这一阶段的重写无论在主题还是情节上,都是对传统故事的延续。但由于重写者的文学理想和历史文化语境的不同,“重写型”作品的主题又是有所偏重的,或突出孟姜女的忠贞,或突出孟姜女的反抗。他们的重写总体上呈现出传奇色彩消褪和艺术想象力匮乏的趋势。
  第二部分,在新世纪初的重写中,孟姜女成为一个“俗家女”,为追求所谓的生活而走向了毁灭。重写者们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纷纷运用现代的写作技巧和手法对孟姜女故事进行解构。孟姜女形象变得多义和不定,重写者在解构的同时却忽略了建构,隐约建立起孟姜女“俗家女”的形象,而孟姜女故事本身只是重写者表达历史不可信的工具。这一阶段的孟姜女故事的重写在思想艺术方面实现了全面的突破。
  第三部分,在“重述神话”的背景下,孟姜女完成了由人到“神”的蜕变。苏童在重写作品《碧奴》中,主要选取了“千里寻夫”的情节,碧奴既具有传统孟姜女忠贞、反抗的品质,又在具有神奇力量的哭泣中成为了“神”。在新神话主义的影响下,苏童运用古老的神话思维,完成了孟姜女故事从民间传说向神话的转变。在对传统故事主题和情节继承的基础上,苏童又在故事中展开了对人类生存意义的追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