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江西双季晚稻不同类型品种综合生产力及其形成特征
【6h】

江西双季晚稻不同类型品种综合生产力及其形成特征

代理获取

目录

论文说明

摘要

第一章 研究背景、研究方案与研究进展

2 研究目的

3 主要研究内容

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4.1 研究方法

4.2 技术路线

5 研究进展

5.1 我国粳稻生产概况

5.2 南方稻区粳稻生产概况

5.3 南方稻区粳稻育种研究进展

5.4 南方双季稻区粳稻栽培技术发展

5.5 籼、粳稻综合生产力的差异

5.6 南方稻区粳稻发展制约因素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江西不同纬度各类型晚稻品种产量、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的差异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纬度各类型晚稻品种产量及其结构

2.2 不同纬度各类型晚稻品种生育期及主要生育阶段天数的差异

2.3 不同纬度各类型晚稻品种温光资源利用的差异

3 讨论

3.1 同一纬度各类型晚稻品种的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

3.2 不同纬度各类型晚稻品种的产量、生育期差异

3.3 各类型粳稻品种在江西不同纬度区双季晚稻“籼改粳”中的利用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第三章 江西不同纬度各类型晚稻品种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的差异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5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群体茎蘖动态及成穗率差异

2.2 群体叶面积动态和光合势差异

2.3 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群体千物质积累的差异

2.4 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的差异

3 讨论

3.1 同一纬度各类型晚稻品种群体茎蘖动态及成穗率的差异

3.2 同一纬度各类型晚稻品种群体物质生产积累特性的分析

3.3 不同纬度各类型晚稻品种群体茎蘖动态及成穗率的差异

3.4 不同纬度各类型晚稻品种群体物质生产积累特性的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第四章 江西不同纬度各类型晚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特征的差异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5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纬度各类型晚稻品种植株含氮率的差异

2.2 不同纬度各类型晚稻品种植株吸氮量的差异

2.3 不同纬度各类型晚稻品种阶段氮素积累量的差异

2.4 不同纬度各类型晚稻品种阶段氮素积累比例的差异

2.5 不同纬度各类型晚稻品种阶段氮素吸收速率的差异

2.6 不同纬度各类型晚稻品种氮素利用率的差异

3 讨论

3.1 不同纬度各类型晚稻品种氮素吸收积累特性

3.2 不同纬度各类型晚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特征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江西各类型晚稻品种主要品质性状的差异

O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 不同类型晚稻品种加工品质的差异

2.2 不同类型晚稻品种外观品质的差异

2.3 不同类型晚稻品种蒸煮与营养品质的差异

2.4 不同类型晚稻品种米粉RVA谱特征的差异

3 讨论

3.1 不同类型晚稻品种品质特征的差异

3.2 “籼改粳”品种的合理选择与利用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1.1 双季晚稻不同类型品种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差异

1.2 双季晚稻不同类型品种群体质量特征的差异

1.3 双季晚稻不同类型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差异

1.4 双季晚稻不同类型品种主要品质性状的差异

1.5 双季晚稻不同类型品种综合生产力的差异

2 讨论

2.1 江西双季稻区适宜晚粳稻品种的选择与初步规划建议

2.2 关于双季晚粳稻高产栽培的重点与关键技术

2.3 江西双季晚稻不同类型品种种植经济效益

3 本研究创新点

4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声明

展开▼

摘要

2013-2014年,在双季稻晚稻条件下,以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为供试材料,采取湿润育秧手栽方式,并配套高产栽培管理措施,分别在江西省乐平市后港镇徐家畈村(29.000N,117.120E)、上高县泗溪镇曾家村(28.270N,115.120E)、金溪县秀谷镇(27.910N,116.740E)、吉水县白沙镇本滩村(26.950N,115.440E)、赣州市赣县农业和粮食局基地(25.810N,114.960E)、定南县天九镇洋田村(24.750N,115.120E)等6个试验点系统比较研究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综合生产力。通过对各试验点不同类型品种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光合物质生产特征、氮素吸收利用和稻米品质等方面的系统比较研究,以明确江西不同纬度不同类型双季晚稻群体生产力和生理生态特征,为各试验点粳型水稻品种的科学选用及合理布局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随着纬度升高,三种类型粳稻产量均增加。2013年(2014年)纬度每升高1°,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分别增产0.45(0.35)thm-2、0.29(0.27)thm-2和0.27(0.25)thm-2。对于杂交籼稻,其产量在纬度上表现出随纬度升高而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同一纬度条件下,除赣州、吉水、定南试验点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产量低于杂交籼稻外,其余各点不同类型晚稻产量均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籼粳杂交稻群体颖花量极显著高于杂交籼稻,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则主要因为结实率和千粒重高于杂交籼稻。各试验点三种类型粳稻均能安全成熟。随着纬度升高,各类型水稻播种至拔节期显著延长,全生育期天数增加;同一试验点三种类型粳稻全生育期均极显著长于杂交籼稻,主要表现在抽穗至成熟期天数的增加。三种类型粳稻光照与积温及其利用效率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在安全成熟条件下,双季晚稻生育期越长,温光资源利用率越高。江西不同纬度地区实行双季晚稻“籼改粳”,可显著提高当地温光资源利用率与稻谷产量。与大面积种植的籼型杂交稻相比,在乐平与上高地区选种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均具有显著的产量及温光资源利用优势;在赣州地区选种籼粳杂交稻的优势明显。
  (2)随纬度升高,不同类型水稻茎蘖消亡动态呈“稳升缓降”的趋势,高峰苗数减少,无效茎蘖数减少,最终成穗率增加。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拔节期干物质积累量随纬度升高而降低,抽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随纬度升高而升高。拔节前较低的干物质积累量及比例和拔节后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及比例是高纬度地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攻取更高产量的重要途径。较高的粒叶比、较高的抽穗期和成熟期叶面积指数及抽穗后较高的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是高纬度地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高产的重要特征。杂交籼稻干物质积累量在纬度间变化相对较小。不同纬度生态稻区,籼粳杂交稻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类型水稻,这与籼粳杂交稻能在生育前期有效控制分蘖生长,生育中期形成高光效的群体结构,生育后期增强光合物质生产与转化能力密切相关。
  (3)氮素吸收利用与转运特征方面:①同一纬度地区,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抽穗期含氮量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籼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成熟期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不同纬度间,随纬度升高,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总氮素积累量增加,主要是由于其干物质积累量随着纬度升高而增加。杂交籼稻总吸氮量纬度间变化相对较小,但低纬度地区杂交籼稻成熟期氮素积累量较高。②同一纬度地区,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拔节前氮素吸收速率表现为杂交籼稻>常规粳稻>杂交粳稻>籼粳杂交稻,生育中期氮素吸收速率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籼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而生育后期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在高纬度地区,籼粳杂交稻、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生育中后期具有较快的氮素吸收速率,而低纬度地区杂交籼稻生育中后期具有较快的氮素吸收速率。③同一纬度地区,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表现为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氮肥偏生产力表现为杂交籼稻>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百公斤籽粒吸氮量表现为杂交粳稻>籼粳杂交稻>杂交籼稻>常规粳稻。随着纬度升高,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呈递增趋势。
  (4)加工品质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外观品质垩白率、垩白大小和垩白度均表现为常规粳稻>杂交粳稻>籼粳杂交稻>杂交籼稻。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均变优,直链淀粉含量表现为杂交籼稻>籼粳杂交稻>常规粳稻>杂交粳稻,胶稠度均表现为常规粳稻>杂交粳稻>籼粳杂交稻>杂交籼稻,蛋白质含量表现为杂交籼稻>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稻米米粉RVA谱特征值中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均表现为常规粳稻>杂交粳稻>籼粳杂交稻>杂交籼稻,消减值和糊化温度的变化趋势与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崩解值的变化趋势相反,表现为杂交籼稻>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因此,常规粳稻、杂交粳稻、籼粳杂交稻的部分品质优于杂交籼稻,特别是常规粳稻、杂交粳稻、籼粳杂交稻的米粉RVA谱诸多特征值显著优于杂交籼稻。

著录项

  • 作者

    陈波;

  •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

  • 授予单位 扬州大学;
  • 学科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张洪程,戴其根;
  • 年度 201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S511.330.33;
  • 关键词

    双季晚稻; 品种选育; 综合生产力; 生理生态特征;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