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CD40突变体的克隆及其在B细胞性恶性肿瘤和上皮性肿瘤中的选择性表达
【6h】

CD40突变体的克隆及其在B细胞性恶性肿瘤和上皮性肿瘤中的选择性表达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研究背景

第一部分 CD40突变体1的克隆及转基因细胞的构建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D40突变体1在肿瘤中表达的生物学意义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图表

第三部分 CD40突变体2的克隆及其生物学意义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图表

小结和展望

缩写词表

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论文及学术交流

本研究所获的基金资助

致谢

CD40分子的研究进展

展开▼

摘要

在本实验研究中,作者发现一些肿瘤细胞株和新鲜肿瘤细胞表达CD40突变体1(hmuCD40-1)(CAC→CAA,78His→78Gln),该突变位点位于CD40胞外段第二个富含半胱氨酸的区域,这一区域是CD40与CD40L(CD154)相互作用的重要区域。在种系进化过程中第78位组氨酸高度保守,提示其对于维持CD40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经蛋白三级结构同源模拟推测,该突变很可能导致CD40局部构象发生改变,通过构建转基因细胞进一步证实该突变体与抗体的结合能力与野生型CD40截然不同。继而的研究发现,该突变体不仅表达于B细胞性恶性肿瘤细胞株和新鲜肿瘤细胞中,在上皮性肿瘤细胞株和新鲜细胞中也有一定的表达,而不表达于正常B细胞、活化的扁桃体细胞以及上皮和内皮细胞等细胞表面,由此提示该突变体特异性地表达于肿瘤组织。同时还发现该突变体可能以同源或异源三聚体的形式参与了CD40信号转导,提示其可能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作用。 本文克隆了该CD40突变体(hmuCD40-2),体外实验初步证实RPMI8226细胞经CD40四种不同方式(CD40mAb、CD40mAb包板、rhsCD40L和CD40L转基因细胞)激发后,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和粘附分子没有明显变化,但CD40mAb包板能明显抑制RPMI8226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而可溶型或膜型CD40L激发后无明显变化,推测该CD40点突变可能导致CD40与CD40L结合能力的降低,而不能介导正常的CD40信号。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