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泰州学派生命哲学研究
【6h】

泰州学派生命哲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导论:作为生命哲学的泰州学派哲学

一、生命哲学的涵义

二、泰州学派哲学是典型的生命哲学

三、生命哲学作为研究方法在泰州学派研究中的意义

四、关于本文结构问题的一点说明

第一章生存根据论

一、“道”:儒家的生存根据

二、“百姓日用即道”:泰州学派对儒家生存根据论的日常化

三、从“大成学”到“大成仁道”:泰州学派对儒家生存根据论的宗教化

四、现成良知:泰州学派对儒家生存根据论的主体化

五、小结

第二章身心观

一、尊身、安身、保身:泰州学派对儒学“身体”的挺立

二、回归心灵的“原点”:泰州学派的人心观

三、“人之为人,其体实有两件”:泰州学派的身心一体观

四、小结

第三章欲望观

一、生生论:泰州学派欲望观的理论基石

二、泰州学派欲望观的基本主张

三、泰州学派欲望观的实质

四、小结

第四章生命境界观

一、人格境界:儒侠

二、心理境界:求孔颜之乐

三、生活境界:人人君子,比屋可封

四、小结

第五章生命修养观

一、良知现成:泰州学派生命修养观的理论基础

二、率性以修道:泰州学派修养工夫论的基本主张

三、体知:泰州学派生命修养的重要方法

四、交友与讲会:泰州学派生命修养的重要途径

五、泰州学派与儒家修养方法的养生化-以颜钧的七日闭关为例

六、小结

第六章生死关切

一、生死事大

二、活出真我

三、超越生死

四、小结

结语:泰州学派生命哲学的特征、地位及其历史影响

一、泰州学派生命哲学的基本特征

二、泰州学派生命哲学是儒家生命哲学的圆融形态

三、泰州学派生命哲学的历史影响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作品

后记

展开▼

摘要

泰州学派是中晚明最为活跃的思想流派之一,对我国中晚明以来的思想与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用了五卷的篇幅介绍这一学派。后世学者也都极为重视这一学派。但是,对这样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学派,到目前为止的研究是不够的。这种不够,主要不是表现在重视程度上,而是表现在研究方法上。长期以来,我们机械地套用近代西方的启蒙理论,试图找出它的民主性、人民性、启蒙性等思想特质,导致研究范式的严重偏失和对泰州学派的面貌认识不清。本文认为,泰州学派哲学的实质是生命哲学,是对生命问题追问和探索的产物。生命哲学是贯穿泰州学派的一根红线。只有从这一角度入手,方能把握其核心和实质。本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导论首先界定了本文生命哲学的涵义。本文认为,生命哲学是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人与自身的关系为思维框架,以探讨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为理论基础,以人生之道和生命超越等问题为理论旨趣,以解决生与死、苦与乐、身与心、情与理等基本问题为基本目标,对人的生存问题进行整体研究的学说。生命问题纷繁复杂,但基本问题则主要有:以建构生命意义为目标的生存根据论问题、以认识自身为目标的身心观问题,以解决自身欲望问题为目标的欲望观问题,以解决生命发展方向为目标的生命境界观问题,以解决到达生命境界的方法为目标的生命修养观问题,以解决生死问题为目标的生死关切问题。这些问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生命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从这种生命哲学的涵义出发,我认为泰州学派哲学是典型的生命哲学,而且是儒家生命哲学的圆融形态。从生命哲学主要关注的六个方面来探讨泰州学派的生命哲学构成了本文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主要考察泰州学派的生存根据论。本章认为,泰州学派的生存根据论虽然秉承了儒家以“道”为生存根据的传统,但对“道”作了自己的诠释。一方面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的观念,阐发了“道”本平常的思想;另一方面,泰州学派把”道”神圣化为“大成仁道”,赋予“道”以神圣性和宗教性;其三,泰州学派继承了王阳明的主体化的生存根据论——“良知”观,并提出了“现成‘良知’”的观念,使“良知”这一主体化的生存根据深入民众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章考察泰州学派的身心观。泰州学派在身心观上,一方面通过对“淮南格物”、“明哲保身”命题的阐发,从生命结构的角度肯定了身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通过对“赤子之心”和“童心”论的阐述,从生命价值的角度肯定了心的重要地位。在此基础上,泰州学派既强调身对心的承载功能,也强调了心对身的主宰意义,坚持了身心一体的人学观,在很大程度上矫正了宋儒在身心关系中的失衡。 第三章考察泰州学派的欲望观。本章认为,生生论是泰州学派的欲望观的理论基石。在具体内涵上,他们提出了“人欲不能无”、“制欲非体仁”、“育欲”等主张。在实质上,泰州学派的人欲观和宋儒并无本质不同,但有价值取向的差异。泰州学派所肯定的“人欲”是人的正当、合理的欲望,如饥餐渴饮等,这些欲望宋儒也是肯定的,不过被称为“天理”而已。但对“人欲”以“人欲”而不是以“天理”的形式加肯定,显示了他们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这一差异被后世不断放大,从而使其被视为欲望的鼓倡者。这是需要详察的。 第四章考察泰州学派的生命境界观。本章结合泰州学派的平民化特色,从人格境界、心理境界、生活境界三个层面来考察。在人格境界上,认为他们在圣人的人格追求中注入了“侠”的内涵,因而不同于通常所说的“圣人”,本文以“儒侠”标示。在心理境界上,他们和宋儒一样,也追求“孔颜乐处”。不同的是,来儒把“孔颜乐处”视为圣贤追求的“副产品”,不是独立的追求对象;泰州学派则认为,乐是圣学的基本特征,学圣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求乐。另外,他们所追求的孔颜之乐,具有重感性生活,重当下等特性,都与理学所不同。在生活境界上,他们一改儒者“不谈生活”的特性,将生活的圆满作为自己的生命境界,体现了民间儒学的特质。 第五章考察泰州学派的生命修养论。本章认为,良知现成论是泰州学派生命修养观的理论基础,它决定了泰州学派修养工夫率性而行、不犯作手的基本特征,体现出“无工夫之工夫”的主要特色。但是,泰州学派的修养观仍有“有为”的一面:在读经的方法上,充分阐述并运用了“体知”智慧;在提高理论素养上,热衷于讲学、交友的形式;另外,还发展出满足人的生理、心理需要的具有养生性和宗教性的修习方法。 第六章考察泰州学派的生死关切。本章分别从他们对生死问题的重视,生死关切的特征和超越生死的态度来考察。对生死问题的注重,使他们对生死价值、生死本质有了自己的切身理解和体会。这种理解和体会,使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真实愿意,活出自己的本真状态。同时也使他们能够确立良好的生死态度,获得对生死的超越。 结语部分归纳了泰州学派生命哲学的基本特征,并分析了泰州学派生命哲学的历史影响。其基本特征,一言以蔽之,泰州学派的生命哲学是平民大众的安身立命之学。它和以士大夫为主要立教对象的宋儒有根本不同。泰州学派生命哲学以兼取三教思想资源为基础,以突出人的个体生命、感性生活的地位和修养方式的简易从而获得生命问题的圆融解决为主要特征,以确立平民大众的安身立命之学为最终旨趣。具体地说,其主要有三:在思想资源上,三教合一;在生命问题上,圆融无碍;在立教对象上,面向平民。在历史影响上,本章主要考察了泰州学派生命哲学对学术思想和文学发展两方面的影响。在学术思想上,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刺激了清代考据学的兴起,二是对现代新儒家产生了一定影响,三是在一定程度上重塑民间生活的观念。在文学发展上,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促进了话本小说的繁荣,刺激了性灵派文学的崛起,滋养了汤显祖的戏曲创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