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非汉籍高僧与早期中国佛学的形成——以译经为中心
【6h】

非汉籍高僧与早期中国佛学的形成——以译经为中心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 言

第一章译经与早期中国佛学文献构成

第一节早期佛经翻译的概述

第二节早期译经的特征

第二章非汉籍高僧与译经

第一节非汉籍高僧概述

第二节非汉籍高僧与译经

第三节非汉籍高僧译经对早期中国佛学的贡献

第三章支谶译经与早期般若学

第一节支谶与大乘佛典的翻译

第二节支谶与早期般若学

第四章罗什译经与中观学

第一节罗什译经概述

第二节《维摩诘经》的翻译及其注释

第三节罗什与中观学

第四节支谶和罗什的区别

第五章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 记

展开▼

摘要

佛教产生于印度,两汉之际,佛教已逐渐向东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之世,至隋唐蔚为大观。佛教最初在中国传播主要是通过西方僧人的翻译介绍。根据梁《高僧传》的记载,中国佛学之路是印度和中亚高僧本着弘法精神前来弘化的结果,伴随着弘法外籍高僧翻译佛典,佛法才浸染中土。可见,是佛典进中国才有佛学,而非佛学进中国之后才去进行佛典翻译,早期中国佛学的展开主要是通过翻译进行的。 从安息王子安世高成为译经先锋开始,无数中外高僧大德共同努力,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佛经翻译运动。这其中有两个重要而特殊的人物,他们就是来华外籍高僧支娄迦谶和鸠摩罗什。支谶翻译对般若学和罗什翻译对中观学的影响深远,波及隋唐宗派的形成,对佛学中国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认为,佛经翻译不仅是早期中国佛学的重要特征,而且是早期中国佛学形成的重要机制,非汉籍高僧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此,我们对印度佛学在中国本土化过程的复杂性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