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清代顺康雍时期唐宋诗之争流变研究
【6h】

清代顺康雍时期唐宋诗之争流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论 清代“唐宋诗之争”研究述评

一、理论背景和研究历程

二、研究成果分类析义

第一章明清之际宗唐之风的流布

第一节云间派的复古宗唐诗论及其广泛影响

一、云间派与明末复古之风

二、诗必宗趣开元

三、《皇明诗选》贬低宋诗,推崇明诗

四、影响“西泠十子”等人

第二节遗民诗人的宗杜诗论

一、宗杜遗民诗人群

二、注杜评杜,得其真髓

三、艺术上的自我超越

第三节王夫之、顾炎武的宗唐抑宋倾向

一、王夫之重唐诗之“情”、“意”,反对立门庭

二、顾炎武宗唐、法杜,诗风求真、质实

第二章顺治至康熙前期宋诗风的兴起

第一节钱谦益唐宋兼宗开清代宗宋先河

一、别裁伪体,转益多师

二、晚年文学思想的融通

三、作诗出入中、晚、宋、元

第二节钱陆灿、孙枝蔚对宋诗的兼取

一、钱陆灿以杜为宗,兼取宋元

二、孙枝蔚出入唐宋,不务雕饰

第三节浙派初祖黄宗羲大力提倡宋诗

一、善学唐者惟宋

二、诗以道性情

三、开浙派宗宋之风

第四节《宋诗钞》与宋诗风的兴起

一、《宋诗钞》的选刻及流传

二、吴之振论宋诗之“皮毛落尽,精神独存”

三、吕留良对宋学和宋诗的重视

第三章顺康年间宗唐之风的发展

第一节吴伟业与唐宋诗之争

一、推尊唐音,不废宋诗

二、梅村诗之出唐入宋

三、影响“太仓十子”、吴兆骞、陈维崧等人

第二节中晚唐诗风的流传历程

一、虞山二冯、贺裳、吴乔的中晚唐诗论

二、唐诗选本和注本对中晚唐诗风的肯定

第三节明七子宗唐诗学在各地的沿袭和发展

一、关中李因笃等人宗盛唐格调

二、岭南屈大均等人师法全唐诗,追求独创

三、“南施北宋”出于七子,各有新变

第四章康雍年问宋诗风的广泛传播

第一节汪琬等人对宋诗的接受及对唐宋诗之争的审视

一、由唐而趋宋

二、理性审视唐宋诗之争

第二节叶燮《原诗》对唐宋诗之争的理论解析

一、反思诗坛风尚

二、源流、正变、盛衰、因创

第三节查慎行诗的宋调特征

一、重视自立,体悟宋诗

二、诗中的知性反省精神

第四节康雍年间的宋诗选本与宋诗风的传播

第五章康熙中后期唐音的兴盛

第一节庙堂之上的宗唐抑宋

一、康熙帝力倡盛世唐音

二、冯溥、毛奇龄宗法盛唐,抵制宋诗

三、朱彝尊诗论宗唐,创作有取于宋

第二节王士稹的宗尚衍变与“神韵说”的形成

一、从《秋柳四章》到扬州推官任满

二、康熙四年入职京师到康熙二十年任国子祭酒前后

三、康熙二十年左右主盟诗坛至终老

第六章清初人选清初诗与唐宋诗之争

一、顺治朝宗唐之风

二、康熙前期宗唐与宗宋的对立

三、康熙后期至乾隆初期的兼容唐宋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展开▼

摘要

唐宋诗之争是贯穿清诗史的重要线索,前人对清代唐宋诗之争已有不少研究,但对清代顺治、康熙、雍正年间唐宋诗之争的流变史,尚未见系统整理。本文在具体研究诗人的宗尚变化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论述唐宋诗之争所涉及的诗学思想,梳理此期宗唐、宗宋之风的发展历程。力图通过勾勒清代初期宗唐与宗宋阵营的人员构成、力量对比,论述重要诗人和理论家在一定的诗学背景影响下形成的唐宋诗宗尚观,考察宗唐、宗宋之风在清初诗坛的消长情况,显示清初期唐宋诗之争的整体面貌与流变趋势。 本文运用选本研究的方法,较完整地对清初宋诗选本、清初人选清初诗的选本与唐宋诗之争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本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写明末至康熙前期宗唐之风的流布和宗宋之风的兴起过程。此时的宗唐之风延续明末复古思潮,云间派宗盛唐、斥宋诗的主张广泛流行,影响西泠十子等人。稍后的明遗民诗人出现普遍的宗杜倾向,他们注杜、评杜,对杜诗的精神世界有较深的阐释,并在创作中以抒真性情为主,摆脱形式模拟之病。其中王夫之、顾炎武即持宗唐抑宋的立场,王夫之深入阐释了唐诗的审美之境,并严辞批判了曹植以来尤其是江西诗派的门户之见。顾炎武则凭其求真、质实的诗歌创作,影响清代诗风。清初宗宋之风始于钱谦益,他唐宋兼宗,激烈批判明代七子派、竞陵派,开清代宗宋先河。之后的钱陆灿和孙枝蔚与钱谦益可称同调。黄宗羲开浙派宗宋之风,吴之振携《宋诗钞》入京遍赠京师诗人,与京师部分诗人已有的宗宋倾向相和,促进了清初宋诗风的兴起。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写康熙至雍正年间宗唐之风的发展和宗宋之风的广泛传播过程。吴伟业与云间派诗学渊源相同而有所发展,后期创作中开始兼取宋诗,影响到太仓十子、吴兆骞、陈维崧等人。随清人对前代诗史研究的理性化,中晚唐诗得到了合理的肯定,冯班、冯舒、贺裳、吴乔等人在诗论中提倡中晚唐诗,一系列唐诗选本肯定了中晚唐诗的诗史地位。同时,明七子的宗唐诗学在全国各地仍在继续,主要有关中李因笃、岭南屈大均以及安徽施闰章和山东宋琬等人。康熙十年左右宋诗风兴起之后,京师宋诗风蓬勃发展,汪琬、田雯、宋荦、邵长蘅、汪懋麟等人都经历了由唐入宋的过程,并开始理性审视唐宋诗之争。叶燮《原诗》的出现,从理论上对诗史源流进行了解释,促进了宋诗的广泛传播,为清代诗学走向融通唐宋之路奠定了理论根基。康熙中叶,查慎行以宋型诗卓立诗坛,在创作上强化了宋调的艺术魅力。康雍年间,宋诗选本陆续出现,是宋诗风广泛传播的具体体现。第五章写康熙中叶以后唐音回归的状况。康熙本人对盛唐气象的推崇是唐音回归的直接动力。徐乾学、冯溥、毛奇龄、朱彝尊等人坚定宗唐,力斥诗坛宗宋诗风。王士稹是康熙诗坛一大家,他由宗唐而宗宋,又返回唐音,其宗尚的衍变与神韵说的形成密切相关,在不同时期对诗风转变发挥了不同的历史作用。王士稹神韵说主宗盛唐,兼取宋元,对康熙诗坛影响深远。第六章探讨清初人选清初诗所反映的唐宋诗之争的状况。清初唐宋诗之争的演变直观地体现在清初人选清初诗的历程中:顺治朝选本以宗唐为主,康熙前期宗唐与宗宋对立并存,从康熙后期至乾隆初年,兼容唐宋的思想占主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