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2006-2010年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川崎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6h】

2006-2010年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川崎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和内容

1.3 川崎病的诊断

1.4 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s, CALs)的诊断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发病时间

2.3 临床特点

2.4 实验室检查

2.5 丙球的使用方法及热退时间

2.6 心脏损害

2.7 预后

2.8 冠状动脉损害高危因素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了解苏州地区2006-2010年川崎病(KD)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冠状动脉损害(CALs)的高危因素。
  方法:
  对2006-2010年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为KD的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CALs高危因素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006~2010年共收住445例KD患儿,男女比例为1.91:1。发病年龄<2岁占61.12%,2~5岁占28.09%,>5岁占10.79%。全年均可发病,高峰期见于3~6月份及9月份。典型川崎病占75.28%。患儿均有发热,口唇皲裂占84.94%(378例)。心脏损害发生率为21.46%,CALs发生率为18.72%。丙球无反应型占2.82%,复发率为1.57%。单因素分析显示丙球无反应型,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的下降及血沉(ESR)的上升与CALs具有相关性(P<0.05)。
  结论:
  近似反映了苏州地区KD发病男孩多于女孩,高峰年龄为2岁以下,发病高峰季节为春季。除发热外,主要临床表现中以口唇皲裂最常见。CALs高危因素研究显示与丙球无反应型、贫血、低白蛋白血症及ESR的上升具有相关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