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形式应力刺激对大鼠胫骨组织形态结构及骨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6h】

不同形式应力刺激对大鼠胫骨组织形态结构及骨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前 言

1.1选题依据

1.2文献综述

2 实验对象与方法

2.1实验动物与分组

2.2研究方法

2.5H/D×6D

2.5H/D×6D

2.3碱性磷酸酶、抗酒石酸性磷酸酶的实验操作步骤

2.4数据处理分析

3 实验结果

3.1体重的变化结果

3.2骨代谢指标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

3.3不同运动形式在运动过程中骨形态学的变化结果

4 分析讨论

4.1大鼠在不同形式运动过程中体重的变化

4.2不同运动形式下骨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4.3不同运动形式下的骨组织形态学的变化

5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7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研究目的:
  运动性骨损伤常见于篮球、排球、体操以及长跑、竞走等运动项目,是由于低于骨极限强度的应力反复持久作用,引起骨累计性细微损伤导致的骨质连续性遭到破坏所致的一种现象。本研究拟用不同运动方式的应力刺激方法,观察应力刺激对大鼠胫骨组织结构的影响,从直观的骨切片分析融合骨代谢指标为切入点,揭示不同运动方式的应力刺激与骨组织结构及代谢水平的相关性,并为疲劳性骨折等运动性骨损伤模型的建立提供相应的实验依据。
  研究方法:本实验以120只8周龄的SD大鼠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跑台组,跑台负重组,跳跃组和跳跃负重组,负重为体重的5%,每组24只,造模共6周。跑台运动跑速为30m/min,造模前2周每天训练2小时,3-4周训练2.5小时,5-6周训练3小时,每周训练6天;跳跃运动造模前2周训练1小时,3-4周训练1.5小时,5-6周训练2小时,每周训练6天。
  检测指标主要包括HE染色切片、碱性磷酸酶、抗酒石酸性磷酸酶。
  研究结果:
  (1)随着运动周期的递增不同组别的体重均增加,其中对照组增加的幅度最大;而运动组体重增幅大小依次为,跑台组、跑台负重组、跳跃负重组、跳跃组;其中跳跃组在3周末到实验结束体重变化均出现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跳跃负重组5周末、6周末较对照组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
  (2)各运动组与对照组比较,大鼠血清碱性磷酸酶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跑台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血清碱性磷酸酶含量4周末较2周末增加,6周末较4周末下降;跑台负重与对照组相比2、4、6周末增加均表现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跳跃组在4周末、6周末血清碱性磷酸酶含量增加均表现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跳跃负重组与对照组相比虽2、4、6周末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6周末血清碱性磷酸酶含量较4周末是下降的。各运动组间比较,跑台与跑台负重组在6周末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跳跃组与跳跃负重组在4、6周末有显著性差异(P<0.05);跑台组和跳跃组在2、6周末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负重组的比较在4周末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
  (3)跑台组、跑台负重组、跳跃组大鼠血清抗酒石酸性磷酸酶含量随周期变化是增加的,而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跳跃负重组是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但6周末抗酒石酸性磷酸酶含量较4周末相比明显下降;各运动组间比较,只有跑台负重和跳跃负重比较在4、6周末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
  (4)6周运动过程中,大鼠胫骨组织的 HE染色切片出现了成骨细胞和板层胶原纤维排列紊乱、骨陷窝数量增加且体积逐渐增大,骨溶解区出现等组织形态变化,不同运动组大鼠胫骨组织形态学的变化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改变程度依次为:跳跃负重组、跳跃组、跑台负重组以及跑台组。
  研究结论:
  (1)骨组织形态中成骨细胞、板层胶原纤维排列规整程度,骨陷窝数量以及体积变化等指标的综合可以评定骨组织损伤的变化程度。
  (2)骨代谢生化指标碱性磷酸酶、抗酒石酸性磷酸酶可以横向评价不同运动形式下骨组织的代谢状况。
  (3)大强度运动训练下,骨代谢生化指标和骨组织形态学量表的综合更能准确、直观的评定骨损伤的程度。
  (4)在本研究大强度运动训练下,跳跃比跑更容易导致骨损伤,负重可能比非负重对骨的作用更为明显,跳跃是建立运动性骨损伤模型的较理想运动形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