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血浆高分子量激肽原在炎症性肠病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的初步研究
【6h】

血浆高分子量激肽原在炎症性肠病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的初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1. Kng1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建立和鉴定

2. DSS处理后急性结肠炎发病小鼠血浆HK被裂解

3. Kng1基因的缺陷缓解DSS诱导的急性结肠炎发病

4. Kng1基因缺陷减轻了DSS处理后小鼠结肠组织病变与损伤

5. Kng1基因的缺陷减轻了DSS处理后小鼠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6. Kng1基因缺陷抑制了DSS处理后结肠组织炎症因子的表达

7. Kng1基因缺陷抑制了DSS处理后结肠组织中性粒细胞的浸润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血浆高分子量激肽原(High-molecular-weight kininogen,HK)是血浆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kallikrein-kinin system,KKS)的主要成员之一。临床研究表明, IBD(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患者体内血浆KKS被活化,HK被裂解,说明HK参与IBD的发病过程。但是,迄今对于HK在IBD发病中的确切作用和机制并不清楚。
  目的:研究血浆高分子量激肽原(HK)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DSS)诱导的急性结肠炎中的作用,并初步探究其作用机制。
  方法:用含2.5%DSS的饮用水饲喂小鼠,构建急性结肠炎模型。通过检测体重百分比,疾病活动指数,结肠长度与肠系膜淋巴结的湿重比较野生型小鼠和Kng1基因敲除小鼠发病程度。利用 ELISA方法检测血浆缓激肽(BK),结肠组织中炎症因子与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含量。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结肠组织炎症因子的mRNA水平。分离小鼠结肠粘膜固有层细胞,通过特异性的抗体标记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悬液中中性粒细胞所占的比例。制作末端结肠的石蜡切片,通过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
  结果:⑴Kng1基因敲除小鼠肝脏中没有Kng1 mRNA的表达,并且血浆中检测不到HK蛋白,说明Kng1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建立成功。⑵DSS处理的WT小鼠血浆BK水平升高。⑶从day0起,给予小鼠DSS处理。与对照组小鼠相比,DSS处理组小鼠从day4开始体重逐渐下降。与WT小鼠相比,DSS处理的Kng1-/-小鼠体重下降程度(day5:p=0.0343;day6:p=0.024;day7:p=0.0248;day8:p=0.019)和疾病活动指数(day7:p=0.0331;day8:p=0.0039)明显降低,其结肠缩短程度明显减轻(p=0.021),而且其肠系膜淋巴结的湿重明显低于WT小鼠(p=0.0002)。⑷与野生型发病小鼠相比,DSS处理的Kng1-/-小鼠结肠组织中炎症因子的蛋白水平明显降低(TNF-α:p=0.032;IL-6:p=0.0083;IL-1β:p=0.0143;INF-γ:p=0.0012),其结肠组织中炎症因子的mRNA水平明显降低(TNF-α:p=0.083;IL-6:p=0.0031;IL-1β:p=0.0036;INF-γ:p=0.024)。⑸与野生型发病小鼠相比,DSS处理的Kng1-/-小鼠结肠组织研磨液中髓过氧化酶的含量显著降低(p=0.001),其结肠粘膜固有层中性粒细胞的数目显著降低(p=0.002)。⑹野生型发病小鼠结肠粘膜上皮溃疡,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隐窝脓肿,杯状细胞消失。与之相比,DSS处理的Kng1基因敲除小鼠结肠组织损伤与病变程度明显缓解,结肠粘膜上皮仅可见部分破损,少量炎症细胞浸润,部分杯状细胞破损,组织切片的病理评分低于WT小鼠(p=0.0026)。
  结论:血浆高分子量激肽原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病中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