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骨相关事件的相关因素分析
【6h】

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骨相关事件的相关因素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部分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骨相关事件的相关因素分析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放射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椎体转移患者中的疗效评价及安全性分析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第一部分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骨相关事件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发生骨相关事件(skeletal related events,SREs)的相关性因素。
  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203例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发生SREs:107例(52.71%),未发生SREs:96例(47.29%)。发生一种类型SREs:83例,发生两种类型SREs:16例,发生三种或四种类型SREs:8例。SREs的构成中骨转移病灶放疗居首位,其次为病理性骨折。骨转移性质,骨转移数量均不是发生SREs的相关性因素。骨转移灶旁伴有软组织肿块是发生SREs的危险因素(P=0.038)。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能减少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骨手术的发生风险(P=0.045)。使用唑来膦酸的87人有26人发生SREs(29.89%);116人未使用唑来膦酸,其中81人发生SREs(69.83%),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诊断骨转移后的1个月内或1个月后使用唑来膦酸,2个月内或2个月后使用唑来膦酸,发生SREs的比率均没有差异(1个月内 vs1个月后,P=0.675;2个月内 vs2个月后, P=0.580)。未使用唑来膦酸患者发生首次SREs中位时间为5个月,而使用唑来膦酸者发生首次SREs中位时间显著延长达11个月,P<0.05。
  结论:
  骨转移灶旁伴有软组织肿块是发生SREs的危险因素。PVP可以减低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骨手术的发生风险。唑来膦酸降低SREs发生的风险,推迟首次SREs发生的时间,但诊断骨转移后何时启动双磷酸盐为最佳治疗时机仍不明确。
  第二部分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放射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椎体转移患者中的疗效评价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放射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椎体转移患者中缓解局部疼痛、改善活动能力方面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对2007年1月-2013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或放射治疗(Radiotherapy,RT)的非小细胞肺癌椎体转移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模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单纯PVP组,单纯RT组,PVP+RT联合治疗组。分别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和活动能力评分变化。比较联合治疗组和单纯治疗组在缓解疼痛、改善活动能力方面的疗效。比较联合治疗组中先行PVP或先行RT两种方法疗效的差异。比较三种治疗模式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
  结果:
  单纯PVP组:75人,单纯RT组:64人,PVP+RT联合治疗组:33人。单纯PVP组治疗后1天、治疗后1月、治疗后3月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 VAS)分别为3.59±1.771、1.94±1.652、2.30±1.818,均较治疗前(6.77±1.760)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纯 PVP组中有活动障碍的患者30人,活动能力评分治疗前为2.89±0.747,治疗后3月为1.44±0.6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单纯RT组治疗后1天、治疗后1月、治疗后3月VAS评分分别为4.23±1.697、2.79±1.862、2.02±1.867,均较治疗前(6.91±1.716)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纯RT组中有活动障碍的患者26人,活动能力评分治疗前为2.85±0.818、治疗后3月为1.67±0.8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联合治疗组治疗后1天、治疗后1月、治疗后3月VAS评分分别为2.76±1.437、1.96±1.800、1.68±1.701,均较治疗前(6.82±1.424)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治疗组有活动障碍的患者10人,活动能力评分治疗前为2.90±0.876,治疗后3月为1.44±0.7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月,联合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单纯PVP组和单纯RT组)在缓解疼痛及改善活动能力方面没有差异。但疼痛改善率为优的患者的比例,联合治疗组于治疗后1月明显多于RT组(P=0.013),治疗后3月明显多于PVP组(P=0.022)。联合治疗组中先行PVP与先行RT在缓解疼痛及改善活动能力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单纯PVP组有2人出现骨水泥血管性栓塞,发生比例为4%,联合治疗组发生率为0。三种治疗模式下患者生存期没有差异。
  结论:
  单纯PVP、单纯RT以及两者的联合治疗模式在缓解局部疼痛、改善活动方面都具有良好的疗效。在缓解疼痛疗效方面联合治疗略优于单纯治疗。PVP+RT联合治疗没有增加血管性渗漏的发生风险,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模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