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三种不同纳米结构丝素蛋白支架及牛皮脱细胞基质修复颊粘膜缺损的实验研究
【6h】

三种不同纳米结构丝素蛋白支架及牛皮脱细胞基质修复颊粘膜缺损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序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数据处理

实验结果

实验讨论

1.口腔粘膜创面愈合的研究

2. 异种脱细胞基质在临床上的应用

3.丝素蛋白在组织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

4丝素蛋白及牛皮脱细胞基质修复口腔粘膜缺损实验模型建立和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颊粘膜缺损模型,观察不同纳米结构的丝素蛋白支架(SF)的生物相容性,将其与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异种脱细胞基质(牛皮脱细胞基质)进行对比,评估其作为组织工程化口腔粘膜支架材料的可行性,为丝素蛋白修复口腔粘膜缺损提供理论依据。
  实验方法:将80只雄性Wister大鼠随机分五组各16只,并建立口腔粘膜缺损模型。A组为修复口腔颊粘膜圆形缺损(直径10mm)的纳米丝素蛋白组(直径100nm);B组为修复口腔颊粘膜圆形缺损(直径10mm)的纳米丝素蛋白组(直径200nm);C组为修复口腔颊粘膜圆形缺损(直径10mm)的纳米丝素蛋白组(直径500nm);D组为修复口腔颊粘膜圆形缺损(直径10mm)的牛皮脱细基质组;E组为凡士林纱布覆盖的口腔颊粘膜圆形缺损(直径10mm)的对照组。口腔粘膜缺损模型建立后,对五组大鼠术后每周行大体观察、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观察,并记录结果,将所有获得的数据采用SPSS11.9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1、大体观察:术后创面均无明显感染,术后第一周A、B、C、D组受植区可见透明膜状物(四种生物材料),E组创缘略有红肿;术后一周时创面收缩速率D组>C组>B组>A组>E组;术后两周时创面收缩速率为E组>D组>B组>A组>C组;术后三周时创面收缩速率为E组>D组>B组>A组>C组;术后四周时创面收缩速率为E组>B组>D组>A组>C组。
  2、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对照组(E组)的炎性细胞密度在任何时间点均大于其余各实验组。术后第一周时五组的炎症细胞数均达到最高峰,在随后三周逐步递减。五组在术后一、二、三、四周时成纤维数量均呈现逐渐增多趋势,A、B、C、D四组在术后一、二、三周时毛细血管数量呈现出逐渐增多趋势,E组在术后一、二、三、四周时阳性血管数呈现一直增加趋势,术后两周时可见毛细血管,而小血管则在术后三周时可见。术后一周时五组均可见上皮结构,术后二、三、四周时可见各组创面的新生上皮细胞逐渐增加,在A、B、C和D组中表现为新生上皮增厚并呈多层结构,上皮脚和钉突增多,上皮多层结构逐渐恢复极向,E组中的上皮层较薄且上皮钉突形成较少。另一方面,在A、B、C和D组中CK的表达均高于E组。术后一周时丝素蛋白组(A、B、C组)创面丝素蛋白材料排列较为整齐,术后两周时丝素蛋白牛皮脱细胞基质已几近完全降解,而丝素蛋白多孔结构仅有部分降解。
  结论:1、纳米纤维丝素蛋白材料在大鼠口腔粘膜缺损创面修复过程中可起到与目前临床上应用于口腔粘膜缺损修复的材料异种(牛皮)脱细胞基质材料相近的效果,可以用作口腔粘膜缺损的修复材料,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2、纳米纤维丝素蛋白材料可促进口腔粘膜上皮的增生,从而加速创面的愈合速度,抑制口腔粘膜创面的收缩,减轻瘢痕的挛缩。
  3、三种不同直径的丝素蛋白对比,直径较大的丝素蛋白能更好的促进口腔粘膜的修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