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江南船拳文化研究
【6h】

江南船拳文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其目的、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关于船拳的源流及武术技术特点研究

二、关于船拳的文化内涵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研究

三、关于船拳传承以及在中小学体育课中的应用研究

四、关于区域性船拳特点的研究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文化和吴越文化

二、江南与江南船拳

三、文化圈和江南船拳文化圈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江南船拳的产生与传播

第一节 江南船拳产生起源地研究

一、关于江南船拳产生起源地的几种说法

二、我们的研究结果

第二节 江南船拳产生的客观环境分析

一、水乡环境的孕育

二、吴越文化的滋养

第三节 江南船拳内容的多元化特征

一、内容来源的多元化

二、内容表现的多元化

第四节 江南船拳文化的传播路线与特征

一、江南船拳中心文化圈

二、江南船拳次中心文化圈

三、江南船拳最外围文化圈

第二章 不同空间的江南船拳文化研究

第一节 中心文化圈的江南船拳研究

一、中心文化圈船拳文化环境独特性

二、中心文化圈船拳的内容与分类

三、中心文化圈船拳的流派与传人

四、中心文化圈船拳的个案研究—苏州船拳

第二节 次中心文化圈船拳文化研究

一、次中心文化圈的文化独特性

二、次中心文化圈船拳的内容与分类

三、次中心文化圈船拳的流派与传人

四、次中心文化圈船拳的个案研究—常州船拳

第三节 最外围文化圈船拳文化研究

一、最外围文化圈船拳的文化独特性

二、最外围文化圈船拳的内容与分类

三、最外围文化圈船拳的流派与传人

四、最外围文化圈船拳的个案研究—舟山船拳

第三章 不同空间江南船拳文化的比较

第一节 江南船拳的共性价值

一、格斗、健身价值

二、教育价值

三、娱乐价值

四、传承价值

第二节 不同文化圈船拳的个性差异

一、技术形态层面的个性差异

二、物质形态层面的个性差异

三、精神形态层面的个性差异

第四章 江南船拳的文化生存力研究

第一节 江南船拳的传承动力分析

一、船拳文化的物质性传承动力

二、船拳文化的精神性传承动力

第二节 江南船拳的民俗文化力研究

一、江南船拳的民俗文化力表现

二、江南船拳传承的时空连续性特征

三、江南船拳民俗生活化

第三节 江南船拳与民俗文化发展的互动

一、民俗文化推动船拳文化变迁

二、庙会文化在船拳发展中的作用

三、船拳表演的竞技魅力与民俗的融合

第五章 现代化进程中江南船拳的变迁、发展与启示

第一节 变迁的特征、原因及规律分析

第二节 江南船拳文化的发展对策

第三节 江南船拳文化研究的启示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本文的实地调研工作

附录2:苏州十只台子船拳图片

附录3: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江南船拳,是主要流行在我国太湖流域的一种拳种文化,是具有“吴越”体育文化特色的典型代表,有着广泛深厚的江南水乡文化底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应江南水乡人民的政治、文化、经济、宗教、风俗和心理文化特征。船拳,故名思议就是在船上打拳,内容包括徒手套路、器械套路和功法练习等。受船身的不断流动和船体的面积限制,不仅给拳术演练者加大了练习难度,而且也提出了更高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要求。江南船拳是中国武术园地中独一无二的拳种,也是吴越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是吴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江南船拳文化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口述史方法以及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手段,以江南船拳的纵向历史发展过程为脉络,以江南船拳发展中横向的社会文化联系为路径,就江南船拳文化进行了多层面、多视角的考察。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1.苏州是江南船拳产生的起源地。在有关江南船拳产生的起源地问题上,尽管有浙江吴兴说,有上海松江说,甚至还有浙江舟山说等等,但是我们的研究认为苏州是江南船拳产生的起源地。这是因为苏州具备了船拳产生的四个重要条件。第一,苏州水面积占到整个地区的一半,是名副其实的“东方水城”,长期的水乡舟船生活成为导致江南船拳产生的基本条件。第二,苏州自古便有习武的传统,专诸刺吴王的鱼肠剑故事反映了太湖之滨百姓更有其习武的传统,加之古代造船业的发达这些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成为导致江南船拳产生的重要因素。第三,自南宋时就广泛流行的“苏湖熟、天下足”谚语,说明苏州有着富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这是导致江南船拳产生的重要基础。第四,吴人自卫防身、防御外敌的目的是船拳形成的内驱力,这是产生江南船拳的最直接的应激因素。 2.江南船拳的产生时间是在两宋时期。产生于苏州的江南船拳,虽然从它的发生来看最早可以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不管是吴越争霸的历史环境,还是水军操练的历史影响,亦或唐代可能就有了船拳活动的影子,但是如果说作为一项较为成熟的体育活动的出现,我们认为应该是在两宋时期,特别是在南宋。这是因为就江南船拳的内容而言,它已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有来自于船家长期生活内容提炼的船拳,如抛钢叉、板凳拳等;有对古代军事武艺技术的转化,如船拳中的戚继光单刀术、岳家枪等;有对北方拳种文化的吸收与改造,如船拳中的“小罗汉、五虎拳、少林梅花拳”等等。明代以后,江南船拳进入到一个广泛的流行阶段,并出现了功能的泛化。如它既是普通百姓强身健体的手段,也是民间抗御外敌、保家自卫的武器,还是民俗节令中娱乐休闲的文化表演内容。 3.江南船拳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个叠加的船拳文化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江南船拳以苏州为原点,不断呈辐射状向外传播而最终形成了三个叠加的船拳文化圈。第一个被我们称之为“船拳中心文化圈”,它以太湖为中心,包括苏州、无锡、湖州三个地区。其中在苏州,又以越溪的“四方拳”和相城北桥的“开口船拳”为代表。在无锡,比较活跃的有锡山船拳,其中以“小红拳(筱红拳)”代表,以及“双浆”等器械。在浙江湖州,“大连刀”是湖州船拳特有的器械,其形似两把短刀相接,刃面多,便于在狭小空间对付多方面的敌人。第二个被我们称之为“船拳次中心文化圈”,主要包括浙江嘉兴、江苏常州和上海的青浦、松江等地。其中在嘉兴,据说在南宋时,社会上已流行“小金枪”“醉八仙”等江南船拳。在常州,则主要以武进岱湖船拳为特色。在上海松江、青浦一带,流传的拳种和器械主要有“罗汉拳”和木梭。第三个被我们称之为“江南船拳的最外围文化圈”,主要包括江苏的镇江、浙江的杭州和温州等地。由于其距离太湖中心相对偏远,而使船拳内容和表现形式呈现出自我探索的独特性。如镇江船拳中流行的“八极拳”;杭州蒋村船拳中的“大刀开四门”。特别是温州地区在传承江南船拳的过程中,将内河中的船拳表现发展为能适应大海中表演的要求,从而使温州的船拳别具一格。 4.江南船拳有着独特的技术风格与特点。江南船拳在其历史演进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简洁、实用的技术风格,在文化上表现出传统与创新并举的特点。如就拳法而言,体现的是顺水势而动,在船头的方寸之地,拳势变化与水流和谐相动,动静相宜,构成了船拳与其他武术技艺的最大区别。由于船只是船拳表演的载体,这种空间限制决定了船拳演练时不可进行大面积的窜、跳、蹦、腾、纵,因而特别注重速度与手法多变,“出招敏捷、收招迅速、如猫捕鼠、如箭在弦”。同时船体的晃动又决定了演练时要随水波荡漾而稳扎马步,以刚为主、以柔为辅,刚柔相济,形成了船拳独到的斗奇斗勇过程。 5.船拳文化具有绵绵不息的生存力。船拳文化,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具有表演性、节庆性、娱乐性,也承载着教育性、休闲性。船拳文化的民俗性体现在它与节日节庆、时令庆祝的共生关系上,具有绵绵不息的生存活力,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传承是民俗文化凝聚力的体现。船拳凝结了抗倭的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和船拳文化的变迁、演变和传承,成为江南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形式上和文化上的变革,更符合逐渐发展的时代文化心理。船拳以其特有的竞技与表演的魅力,与传统民俗中的各种力量融合,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民间文化形态。船拳作为娱乐生活的组成部分和强体健身的武术形式,逐渐淡化了传统格斗色彩,而更多的体现出表演形式,是观赏者和表演者情感宣泄的方式,也是财有余力的表现。船拳武术与其他民俗文化相互依附、相互交融,共同完成了江南地区的文化建构。 6.江南船拳的变迁有特定的原因;传承需要术道并举、多元发展。船拳变迁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一是现代化进程中,强大的经济冲击力,村落文化的凝聚力逐渐散落;二是生存环境的改变;三是船拳自身受到了外来拳法的影响;四是船拳的价值也在发生改变。船拳的现代变迁根本原因是传统文化力量的削弱和对民间地域文化、民俗的忽视。船拳的产生与发展承载着人们的太多的记忆和地域精神,是值得守护的精神家园,同武术发展的策略一样,船拳的发展与传承也应该完成从技术向文化的转向,多层次、多方位、多元化地进行传播和发展。 总之我们认为:江南船拳有独特地缘文化及族群文化心理因素,具有不同中外文化交流特征,深入探究这些因素与特征对于武术文化的研究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掘江南船拳的技术和相关武术文化,提高江南船拳的社会影响力,使船拳更好地为大众服务,真正意义上地丰富和完善江南武术文化,为江南船拳的未来发展宏图夯实基础。

著录项

  • 作者

    张宗豪;

  •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

  • 授予单位 苏州大学;
  • 学科 体育教育训练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罗时铭;
  • 年度 2014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江南;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