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患者检测血清M30、M65的临床意义的初步探讨
【6h】

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患者检测血清M30、M65的临床意义的初步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 述: 我国肝病现状和细胞角蛋白 18及其凋亡片段M30/M65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临床独特的肝病症候群,病情凶险,预后很差,病死率高。慢性肝病是ACLF形成的基础。在西方国家ACLF的主要病因以酒精和HCV感染为主,而在我国及其它亚洲国家,慢性HBV感染是ACLF的主要病因。ALCF起病急,病情进展相对一般的慢性肝炎较快,但不及无慢性肝病基础的急性肝衰竭进展迅速,故 ACLF从起病至达到肝衰竭仍存在一段时间窗,称之为“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acute-on-chronic pre-liver failure,pre-ACLF)。尽管已有大量研究致力于分析pre-ACLF患者临床常规指标变化的特征以指导诊断及预警肝衰竭,但当前Pre-ACLF的诊断标准仍未得到学界广为认可,已有指标是否存在预警效能也有待验证,仍需继续探索,因此亟需发掘辅助pre-ACLF诊治的特异性指标。肝细胞坏死、凋亡在肝衰竭进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细胞角蛋白18(cytokeratin18,CK18)M30、 M65是反应肝细胞坏死、凋亡较敏感的指标。检测M30、M65水平可能对于pre-ACLF的早期诊断及预警肝衰竭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探讨pre-ACLF患者血清中的M30、M65水平变化趋势在预警肝衰竭中的价值以及在pre-ACLF及ACLF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ELISA技术检测35例pre-ACLF患者(好转20例、加重15例)、40例HBV相关ACLF患者(好转20例,死亡20例)、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2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M30、M65的表达水平,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并和同时期生化指标、血凝等指标进行比较;同时将35例pre-ACLF患者依据是否进展至ACLF分为好转组与加重组,动态观察治疗前、中、后的以上指标的变化。
  结果:
  1. pre-ACLF加重组血清 M30、M65分别为[(493.80±143.85)U/L]、[(712.47±305.67)U/L]高于pre-ACLF好转组的[(351.40±127.78)U/L]、[(448.15±165.14) U/L],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1=0.047,p2=0.039)。而两组之间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1139.88±1087.26)U/L]、[(555.11±394.09)U/L],血清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603.00±791.17)U/L]、[(369.58±342.65) U/L],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133.91±48.20)U/L]、[(117.16±38.51)u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ies,PTA)(44.65±3.57)%、(46.82±2.61)%,血清白蛋白(serum-albumin,ALB)(30.71±8.46)g/L、(31.09±5.00)g/L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ACLF死亡组血清M30、M65分别为[(506.65±166.24)U/L]、[(769.67±274.42) U/L]虽然高于ACLF好转组的[(499.94±205.32)U/L]、[(724.32±281.17)U/L),但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937,p2=0.719)。
  3.各组间两两比较:健康对照组M30、M65水平[(88±10.68)U/L]、[(131.91±33.69)U/L]与CHB[(219.16±155.13)U/L]、[(379.63±318.65)U/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余各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re-ACLF加重组与ACLF死亡组、ACLF好转组血清M30、M65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pre-ACLF好转组与CHB组M30、M65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1=0.054,p2=0.637),但与ACLF死亡组、ACLF好转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4.15例pre-ACLF加重的患者确诊为ACLF后血清 CK-18 M30、M65的水平[(572.62±174.86)U/L]、[(772.18±260.98)U/L]高于之前的[(493.80±143.85) U/L]、[(712.47±305.67)U/L],但前后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1=0.160,P2=0.063)。24例治疗好转的pre-ACLF患者治疗后血清 CK-18 M30、M65的水平[(230.15±154.69)U/L]、[(289.27±206.34)U/L]明显低于治疗前[(351.40±127.78) U/L]、[(448.15±165.14)U/L],且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1=0.035,P2=0.015)。
  5. pre-ACLF加重组患者血清 M30的水平与 ALT呈正相关(r=0.617,P<0.05),M65也与ALT呈正相关(r=0.516,P<0.05),而且血清 M30与 M65水平呈也正相关(r=0.828,P<0.01)。pre-ACLF好转组患者血清 CK-18 M30的水平与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呈正相关(r=0.743,P<0.01),M65也与ALT呈正相关(r=0.568,P<0.05),而且血清 M30与 M65水平呈也正相关(r=0.724,P<0.01)。HBV-SACLF患者血清 M30与 M65水平呈正相关(r=0.843,P<0.01),但两者与ALT均无相关性(r1=0.135,P=0.571,r2=0.388,P2=0.091)。
  6. pre-ACLF加重组和好转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提示入院时M30的OR值为1.133( P<0.05),M65的OR值为1.092( P<0.05)。M30、M65在鉴别诊断肝衰竭前期加重和肝衰竭前期好转的ROC曲线的AUC分别为0.877、0.867,95%CI分别为0.775~0.998、0.741~0.992。而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AUC分别为0.545、0.560、0.667、0.450。以入院时M30≥453.70 U/L为pre-ACLF发生ACLF的临界值时,敏感度为86.70%,特异度为85.00%。以入院时M65≥626.71 U/L为临界值时,敏感度为80.00%,特异度为85.00%。
  结论:
  1. pre-ACLF患者加重组与好转组血清 M65及 M30水平均明显升高,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加重组与好转组均存在较为严重的肝细胞坏死和凋亡,但加重组更为严重,且可通过检测M30、M65水平加以区别。
  2. pre-ACLF加重组与ACLF组M30、M65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而pre-ACLF好转组患者与CHB患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在肝细胞坏死和凋亡程度的层面上,pre-ACLF好转组与加重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通过检测M30、M65水平可用于预测肝衰竭的风险率。M65及M30水平在各组患者中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表明其是反应肝病患者肝细胞坏死、凋亡较敏感的指标。
  3.入院时pre-ACLF患者的M30、M65的OR值均大于1,表明M30、M65水平的升高是pre-ACLF患者向ACLF进展的危险因素。而根据ROC曲线的AUC值,可认为M30、M65均较 ALT等指标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根据ROC曲线坐标求出的约登指数大小,认为M30≥453.70 U/L、M65≥626.71 U/L时pre-ACLF发生肝衰竭的风险明显增高。
  4. pre-ACLF患者入院时的血清 M30、M65的水平与其血清 ALT呈正相关,M30、M65在pre-ACLF加重组中随着病情进展明显升高,好转组中随着病情好转又明显下降,而ALT均出现明显下降。表明pre-ACLF患者的肝组织损伤与肝细胞坏死、凋亡等多种病理状态是并存的,且M30、M65可反应病情轻重变化,而ALT在外周血中不稳定,易受药物等因素影响,不能反应病情轻重变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