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失眠症的临床观察
【6h】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失眠症的临床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前言

失眠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1.1 失眠的病因、发病机制

1.1.1 病因

1.1.2 发病机制

1.2 临床分型

1.3 失眠的治疗方法

1.3.1 药物治疗

1.3.2 中医药以及针灸治疗

1.3.3 非药物治疗

1.3.4 星状神经节阻滞

1.4 星状神经节阻滞在治疗短期性失眠中的应用

2,临床资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方法

2.2.1 诊断标准及工具量表

2.2.2 治疗方法及疗效判断

2.2.3 治疗组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2.2.4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一般性资料

3.2 二组间疗效的比较

3.2.1 治疗前后二组PSQI因子数值变化

3.2.2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3.2.3 治疗前后二组疗效对比

3.2.4 治疗组患者治疗安全性分析

4、讨论

4.1 失眠症的探讨

4.1.1 失眠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4.1.2 失眠的治疗

4.2 星状神经节阻滞的临床应用和安全性

4.2.1 星状神经节阻滞的临床应用

4.2.2 星状神经节阻滞的安全性

5、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综述 星状神经节阻滞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对选择较低浓度的0.5%利多卡因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失眠和口服艾司唑仑药物治疗失眠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为临床上更为安全、有效地治疗失眠症提供新的临床依据。
  方法:根据《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的诊断标准,选择短期性失眠症患者共40例,入组患者均无出血倾向及严重心血管疾病。随机分成对照组(结合患者体重以及耐药性情况,采用艾司唑仑每日睡前30分钟1mg、2mg、4mg三种不同剂量口服,剂量标准以患者夜间睡眠能达到自我满意程度的最小剂量为准)和治疗组(选用较低浓度的0.5%利多卡因5ml行星状神经节阻滞)。二组治疗均为每日一次,星状神经节阻滞为左右两侧交替进行,治疗周期为10天,两组患者均辅以相同的睡眠卫生教育。治疗前两组患者均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测睡眠情况,治疗结束后一月进行随访,复测PSQI量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量表七个组成因子的分值和总分的评分变化,以及睡眠时间的变化。因神经阻滞的特殊性,治疗组治疗期间均采用心电监护仪监测患者心率、血压、指末血氧饱和度。
  结果:1.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睡眠时间均有延长,睡眠质量均有所提高。经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治疗组在睡眠质量、催眠药物依赖性、白天功能紊乱以及PSQI总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2.治疗疗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治疗时间等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前两组患者PSQI量表评分无明显差异。疗效评估:①痊愈:PSQI总分为≤2,每晚平均睡眠时间>6h,日间功能自我感觉良好。②显效:PSQI为3~5分,每晚平均睡眠时间5~6h,日间功能感觉较好。③有效:PSQI为6~7分,睡眠时间4~5h,日间功能感觉尚可。④无效:与治疗前无变化。随访结果表明: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5例,好转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0%;治疗组治愈4例,显效7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5.0%,与对照组相比,经卡方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予0.5%利多卡因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失眠可取得不亚于口服药物的疗效。在疗效方面,治疗组的有效率有提高的趋势。统计学无明显差异,可能与本实验中样本病例数量过少有关。
  3.血流动力学治疗组行神经阻滞前后均应用心电监护仪监测HR、BP、SPO2。结果表明,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均在正常波动范围之内,阻滞前后数据经配对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1.予0.5%利多卡因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短期性失眠疗效与口服药物无明显差异。予0.5%利多卡因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并改善患者日间功能。
  2.予0.5%利多卡因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无显著影响,安全可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