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分碎术在次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及风险分析
【6h】

分碎术在次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及风险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前言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2手术方法

1.3研究方法及观察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2.结 果

2.1两种术式比较

2.2寄生性肌瘤发生情况

2.3 误用于未预料子宫恶性肿瘤情况

3.讨 论

4.结 论

参考文献

综述: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分碎的相关风险探讨

中英文对照缩写表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通过评价腹腔镜下次全子宫切除术(LSH)与开腹次全子宫切除术(TSH)的临床效果,统计腹腔镜下分碎术后腹盆腔寄生性肌瘤的发生率及分碎术在次全子宫切除术中误用于未预料子宫恶性肿瘤的机率和对其预后的影响,来评估分碎术在腹腔镜下次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常州妇幼保健院自2009年09月至2014年12月以子宫肌瘤为主要诊断入院并行次全子宫切除术的949例患者,其中腹腔镜组540例,开腹组409例。腹腔镜组中行单纯次全子宫切除术者共371例,术中同时行次要手术者169例。开腹组中行单纯次全子宫切除术者共264例,术中同时行次要手术者145例。依据子宫大小(12周)将其中单纯行次全子宫切除术者分为小子宫腹腔镜组(349例)、大子宫腹腔镜组(22例)、小子宫开腹组(233例)、大子宫开腹组(31例)。比较小子宫腹腔镜组与小子宫开腹组,大子宫腹腔镜组与大子宫开腹组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情况。术后1年、3年、5年随访腹腔镜组(540例)及开腹组(409例)腹盆腔寄生性肌瘤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寄生性肌瘤的发生率。统计腹腔镜组(540例)及开腹组(409例)术后病理确诊为子宫恶性肿瘤的患者,比较两组未预料子宫恶性肿瘤的发生机率并随访其预后。本研究数据应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的判断标准。
  结果:
  小子宫腹腔镜组手术时间(74.78±21.99)min,术中出血量(96.04±27.75) mL,术后住院时间(5.20±0.62)天。小子宫开腹组手术时间(75.88±21.73)min,术中出血量(105.34±23.94)mL,术后住院时间(6.84±1.71)天。两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子宫腹腔镜组手术时间80.00(65.00—90.00)min,术中出血量100.00(50.00—107.50)mL,术后住院时间(5.27±1.32)天。大子宫开腹组手术时间75.00(65.00—90.00)min,术中出血量100.00(60.00—150.00)mL,术后住院时间(7.13±0.85)天。两组术后住院时间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对949例患者进行随访,术后1年、3年、5年的随访率分别为81.45%(773/949),63.69%(428/672),46.18%(145/314)。两组均未发现寄生性肌瘤的发生。经术后病理确诊为子宫恶性肿瘤的患者共6例(0.63%),其中腹腔镜组中有3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2例,子宫平滑肌肉瘤1例),开腹组有3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2例,子宫内膜样腺癌1例)。两组未预料子宫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至今,腹腔镜组中1例术后2月因复发行二次手术及辅助放化疗,术后随访六年余死亡。其余无复发或死亡病例。
  结论:
  腹腔镜下次全子宫除术较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特别是对子宫小于12周的患者。分碎术后发生寄生性肌瘤的风险极低,其误用于未预料子宫恶性肿瘤的机率小。两者的发生风险在腹腔镜与开腹次全子宫切除术中无差异。尽早的二次手术使患者获益,袋内分碎等改良手术方法正处于探索阶段,需大样本量研究证实。分碎术在腹腔镜下次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使用仍是可行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