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清化活血敛疡法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愈合及细胞因子调控的研究
【6h】

清化活血敛疡法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愈合及细胞因子调控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缩略语表

声明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中医文献研究

1.1对病名的认识

1.2对病因的认识

1.3对病机的认识

1.4对治则治法的认识

2.溃疡性结肠炎的现代中医药研究

3.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3.1对发病机理的认识

3.2治疗现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1.1诊断标准

1.2病例纳入标准

1.3病例排除标准

1.4退出试验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一般资料

2.2治疗方法

2.3安全性观测指标

2.4疗效观测指标

2.5疗效标准

2.6复发率观察

2.7统计学处理

3 临床研究结果

3.1两组治疗前后各症状记分情况比较

3.2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3两组治疗前后肠黏膜疗效比较

3.4两组黏膜病理组织学疗效比较

3.5实验室指标检测

3.6安全性指标观察

3.7不良反应观察

3.8复发率观察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1.材料与仪器

1.1实验动物

1.2实验试剂

1.3实验用药

2.实验方法

2.1试验药物配制

2.2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

2.3造模方法

2.4观察方法

2.5.统计方法处理

3.实验结果

3.1 IL-8含量水平

3.2 IL-10含量水平

3.3 TNF-α含量水平

第四部分 讨论

1、溃疡性结肠炎属“内疡”说

2.脾肾两虚是发病之本

3.湿热血瘀为发病之标

4.活动期从疡论治,清化活血敛疡,促进溃疡愈合

5.清化活血敛疡灌肠液的组方配伍分析

6.临床研究表明清化活血敛疡法不仅能明显改临床症状,而且对炎症、溃疡有较好疗效

7、实验研究表明灌肠液能显著提高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肠黏膜组织抑炎细胞因子IL-10水平,降低TNF-α、IL-8水平

8.主要存在的问题

9.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因其病程长,反复发作,治愈难度大,与结肠癌关系密切,目前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性疾病之一,是现代消化病研究的热点。
   目的:依据UC属中医“内疡”范畴的理论观点,认为脾肾两虚是发病之本,肠腑湿热血瘀是发病之标,在发作期多有湿热内蕴肠腑,气滞血瘀,肉腐血败成疡的病机变化,观察运用清化活血敛疡法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并从调控细胞因子(IL-8、IL-10、TNF-α)方面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临床研究部分纳入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门诊和住院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00例,随机采用清化活血敛疡法灌肠治疗病例55例,柳氮磺胺吡啶(SASP)灌肠治疗45例,对两组进行临床疗效比较,观察内镜下肠黏膜病变及活检病理组织学改善情况,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复发情况。实验部分运用清化活血敛疡灌肠方对实验性结肠炎小鼠进行灌肠,并用酶联吸附免疫法检测大鼠结肠黏膜IL-8、IL-10、TNF-α表达情况。
   结果: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0.91%,愈显率为65.45%;对照组总有效率68.69%,愈显率33.33%,两组相比治疗组愈显率、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纽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肠镜、病理疗效,均优于治疗前(P<0.05),肠镜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80.0%,对照组为56.6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病理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73.33%,对照组为56.26%,两组间无明显差异。随访两组患者复发时间无明显差异。实验结果表明灌肠方可显著降低实验小鼠结肠黏膜IL-8,TNF-α水平,上调IL-10水平。
   结论:清化活血敛疡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修复肠道黏膜。其治疗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促炎细胞因子IL-8,TNF-α水平,上调抑炎细胞因子IL-10水平有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