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经皮经络穴位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研究
【6h】

经皮经络穴位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声明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肩周炎之理论与治疗研究

1.1 肩周炎之中医病理病机

1.2肩周炎之中医治疗与现代文献研究

2. 西医对肩周炎之理论与治疗研究

2.1 肩周炎之西医病理病机

2.2肩周炎之功能解剖及特点

2.3肩周炎之西医治疗与现代文献研究

3. 肩周临床评估方式之探讨

3.1 肩关节功能评价系统

3.2肩关节活动范围检测

4. 经络腧穴理论与肩周炎之针灸治疗

4.1 经络腧穴治疗发展与理论

4.2经络腧穴之现代研究

4.3肩周炎之针灸治疗及取穴原则

5. 经络穴位电刺激之理论研究

5.1 电流治疗之发展与应用

5.2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TENS)

5.3经络穴位电治疗

6. 经络穴位电流测量

第二部份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

1.2病例选择

1.3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2.1研究目的

2.2研究设计流程

2.3病例临床评估项目

2.4治疗方法

2.5疗效评估及依据

2.6经络穴位电流检测

2.7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基本资料分析

3.2 实验组与对照组基本资料及检测指标统计分析

3.3治疗效果

3.4依疗效分组,分析影响疗效之指标因素

3.5经络穴位电流检测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4.1 肩周炎临床治疗与经皮经络穴位电刺激疗法

4.2 经皮经络穴位电刺激治疗参数讨论

4.3经皮经络穴位电刺激之取穴原则

4.4 治疗预后因素之讨论

4.5 经络穴位电流检测与肩周炎之临床治疗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肩关节周围炎是中医骨伤科常见的疾病,为由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滑液膜之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简称肩周炎,其它近以名称则包括了五十肩、漏风肩、冻结肩、肩痹症、肩凝症、凝肩等等。此症造成患者的疼痛及功能活动障碍,影响生活品质与工作能力甚大,且治疗时间偏长,以致付出很大的社会成本,为临床上的重要课题。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极早,属于“痹症”的范畴,主因慢性劳损、外伤筋骨、血气不足复感风寒湿邪所致。好发年龄在五十岁左右,发病率女性略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关节活动功能受限、严重的可见肩部肌肉萎缩。依辨证标准可区分为风寒湿型、瘀滞型、气血虚型。中医治疗常见方法包括手法治疗、功能锻炼、内服外用中药治疗、针灸治疗、针刀治疗、物理治疗、封闭治疗、经皮经络穴位电刺激治疗、关节腔内注射合并手法、臂神经阻滞合并手法以及综合疗法等等。西医对此症亦有一百多年的研究历史,治疗方法则包含了口服药治疗、局部注射、物理治疗为主,亦有采用手术治疗者。有关肩周炎的治疗同时存在着众多的治疗方法,显示目前尚无某单一疗法,具有极显着的优势,而被接受成为标准疗程。又因该病症的发病机理多样,病程演变复杂,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病情亦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手段。
   针灸治疗在肩周炎的治疗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经皮经络穴位电刺激为结合现代电治疗与传统中医针灸治疗特色的治疗方法。目前虽有部份研究报告,然而对于治疗模式之建立尚有不足,尤其是对于治疗部位及取穴原则,更未有经严格规范的临床研究来阐明其理。有关经络治疗的疗效评估,亦期待有能与生理特性改变相对应的现代科学检测方法。故而本研究的目标,乃藉由符合科学要求的研究设计,经严格诊断、随机取样的方法,观察肩周炎的患者,接受在不同取穴原则下,接受经皮经络穴位电刺激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患者同时接受经络穴位电流检测,汇整其资料,进行交叉比对及统计分析,以期建立合理有效的临床治疗模式,并观察经络穴位电流检测在经络生物生理功能上的意义及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共收集依诊断标准确切诊断为肩周炎发作期,经中医辨证为瘀滞型的患者,按随机取样原则区分为实验组三十例与对照组三十例,接受每周六次,持续三周的经皮经络穴位电刺激治疗。实验组的治疗部位依循经取穴原则,取用肩井穴及臑俞穴为近部取穴,形成第一个电流回路,取用曲池穴与少海穴为远部取穴,形成第二个电流回路;对照组则取用肩部阿是穴共四穴,常见位置在冈上肌、冈下肌、肩峰附近及二头肌等部位,亦形成两个电流回路。电刺激治疗采用DYNAPROG528经皮电刺激治疗仪,输出为5~100Hz自动变化模式。所有患者于疗程开始前及结束后均依视觉仿真评分法记录VAS值作为疼痛指标,并检测外展、内旋、外旋角度及最高摸背位置作为功能指标。疗程前后接受Skylark SD-80经络检测系统,测量十二经络标准测量点及本研究另选八个测量穴位,合计记录左右共四十个测量点的穴位电流值。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基本资料经统计检验后无差异。治疗结果实验组为治愈率20.00%、显效率46.67%、改善率30.00%、无效率3.33%,总有效率96.67%,治愈加显效合计66.67%;对照组治愈率13.33%、显效率20.00%、改善率63.33%、无效率3.33%,总有效率96.67%,治愈加显效合计33.33%。实验组平均年龄54.60±10.08岁,治疗前平均VAS值为8.12±0.83,治疗后平均为2.55±1.47,疼痛指标平均减少了5.57±1.52,平均减少率为68.58%。肩关节活动范围指标总分治疗前平均154.35±28.72分,治疗后平均为282.18±30.23分,平均增加了127.83±25.12分,增加率82.82%。对照组平均年龄为52.80±7.81岁,治疗前的平均VAS值为7.68±0.96,治疗后为3.25±1.31,疼痛指标平均减少了4.43±1.63,平均减少率为57.70%。肩关节活动范围指标总分治疗前平均为169.17±31.93分,治疗后平均为250.03±37.59分,平均增加80.87±29.85,增加率47.80%。综合以上结果提示:
   1.经皮经络穴位电刺激对肩周炎患者,具有非常良好的治疗效果,能显着减少肩周炎患者的疼痛,促进肩周炎患者的活动功能,且具有安全、方便、接受度高之优点。
   2.经皮经络穴位电刺激治疗肩周炎,在整体疗效、疼痛减少及各项功能指标的改善,采用传统循经取穴的治疗效果,优于采用阿是穴的治疗效果,且具有统计上的显着意义(P<0.05)。
   3.研究中同时分析各项指标因素,寻找肩周炎患者的评估指标中,对于治疗结果具有预测功能及相关性者,结果发现只有摸背指标(反手摸背以大拇指触及脊椎中线的最高位置),显着影响治疗预后(P<0.05)。摸背愈高者,其治疗效果愈佳。其它指标如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疼痛程度、以及肩外展、内旋、外旋角度,与治疗结果均无统计上之意义。
   汇集患者于疗程施行前后的经络穴位电流检测数据,经各式分组交叉比对后,以成对样本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归纳得到以下提示:
   1.肩周炎患者的经络穴位电流检测值,显着低于正常人;此降低现象,普遍存在于各测量点。患者的左右侧或罹患疾病的同侧异侧间比较,无统计上的差异。此意即经络穴位电流检测值,于肩周炎患者,并不具左右失衡现象,但有测量值高低偏离现象。
   2.接受经皮经络穴位电刺激疗程后,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肩周炎患者,其经络穴位电流测量值显着回复到接近正常值(P<0.05);而疗效较不佳的患者,则无此现象。显示经络穴位电流测量,与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具有一致性,且具有一定的精确性与敏感性。
   3.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比较肩周炎患者治疗前后的经络穴位电流测量值,可作为良好工具,藉以分析个别测量点对整体疾病评估的重要性。其中以比较“个别穴位测量值”及“患者自身各测量点的平均值”,较容易在统计学上建立分析模型。依此法,最能解释肩周炎患者接受经皮经络穴位电刺激前后的测量值变化者,以小肠经为主,胃经为次,肾经、胆经为再次之参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