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周仲瑛教授辨治支气管哮喘的临证经验研究
【6h】

周仲瑛教授辨治支气管哮喘的临证经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 言

第一部分古代文献综述

一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二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

三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第二部分周仲瑛教授辨治支气管哮喘的临证经验总结

一 明察病因

1.病因本质——素体不强,宿痰内伏

2.宿根本质——风痰夙根论

3.诱发因素

二细审病机

1.基本病机

2.病理因素

3.病变脏腑

4.病理性质

5.预后转归

三辨证要领

1辨病期

2.辨主症

3辨病理性质

四辨证分型

1.寒痰伏肺,痰湿上犯证(寒哮)

2.痰热内蕴,痰气互结证(热哮)

3.外寒内热,肺气不宣证(寒包热哮)

4.风邪上受,痰饮伏肺证(风痰哮)

5.痰气瘀阻,肺肾两虚证(虚哮)

6.痰浊瘀阻,心阳暴脱证

7.肺脾气虚,风痰伏肺证

8.肺肾气虚、寒痰内伏证

9.肺肾阴虚、痰热内蕴证

10.痰瘀互结证

五治则治法

1.降气平喘、祛风化痰为发作期的基本大法。

2.缓解期治以补益肺肾、祛风涤痰,标本兼顾。

六精于用药

1.麻黄

2.射干

3.半夏

4. 紫苑、款冬花

5. 桑白皮、葶苈子

6. 肺风药:苏子、防风、苍耳草等

7. 脾风药:白芥子、猪牙皂等

8 虫类药:僵蚕、蝉衣、地龙等

9 补益药

七 临证备要

1. 治标与治本的相对性

2. 祛风化痰是哮喘各期的基本治法

3.祛风寓有抗过敏之意

4. 关于血瘀的看法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支气管哮喘的中医研究现状

1.病因病机研究

2.辨证分型

3.辨证论治研究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论文是在导师王志英教授的精心指导下,对周仲瑛教授辨治支气管哮喘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进行系统研究、整理、总结,运用中医药理论对支气管哮喘的理、法、方、药进行深入探讨。 论文引言部分,简介了支气管哮喘的定义、症状、国内外流行病学特点,指出了中西医诊疗的优势与不足。并指出周仲瑛教授在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其学术思想及治疗特点,探索继承名老中医治疗疑难病症学术思想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部分,古代文献综述系统回顾了古代中医学家对支气管哮喘各方面的认识。历代医家在《内经》、《伤寒论》等相关论述的基础上,通过临床实践,不断发展、深化、丰富,已经认识到哮喘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并进行辨证分型治疗,为后世医家辨治本病提供了成熟宝贵的经验。 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了周仲瑛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证经验,分别从病因病机、辨证要领、辨证分型、治则治法、常用药物、临证特点等进行论述。病因病机方面,指出素体不强,宿痰内伏是哮喘的病因本质,提出了“风痰夙根论”的观点,基本病机为“风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最终痰气壅塞于气道,肺气宣降失常。辨证要领方面,分别从辨病期、辨主症、辨病理性质、辨病理因素、辨病位、辨预后等进行论述。总结了临床中十种较为常见的证型及证候表现,并进行简要分析讨论。治则治法方面,通过对典型病案的剖析,对周老治疗本病的特点进行了总结,认为降气平喘、祛风化痰为发作期的基本大法,补益肺肾、祛风化痰为缓解期的基本大法。初步总结了麻黄、射干、半夏、紫苑、冬花,祛风药、补益药等系列特色用药经验。临证备要中,强调治标与治本有其相对性,祛风化痰是哮喘各期的基本治法。指出了祛风抗过敏药物的作用,明确了瘀血在治疗中的地位。 论文的第三部分,是现代医家在古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方法,进一步探讨了支气管哮喘的病因病机本质、辨治特点、药理研究等内容,努力提高临床疗效。虽然在支气管哮喘的预防与治疗等各方面取得了进步,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并指出今后的发展思路及方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