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系统性红斑狼疮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瘀证的关系探讨
【6h】

系统性红斑狼疮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瘀证的关系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1 中医理论研究

1.1.1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因病机

1.1.2 动脉粥样硬化病因病机

1.1.3 系统性红斑狼疮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瘀证

1.2 西医理论研究

1.2.1 SLE合并AS的流行病学

1.2.2 引起SLE合并AS的相关因素

1.2.3 西医对血瘀证的认识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2.1 SLE西医诊断标准及活动评分

2.2.2 血瘀证中医诊断标准及量化评分表

2.3 病例纳入标准

2.4 病例排除标准

2.5 检查方法及仪器

2.6 统计方法

第三部分 结果

3.1 三组性别、年龄多重比较 见表3-1

3.2 非血瘀组与血瘀组病程统计结果如下,见表3-2

3.3 非血瘀组与血瘀组病情活动统计结果如下,见表3-2

3.4 三组血脂指标比较结果如下,见表3-4

3.5 三组血沉、CRP及D-二聚体比较结果如下,见表3-5

3.6 三组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比较结果如下,见表3-6

3.7 非血瘀组与血瘀组抗心磷脂抗体比较结果如下,见表3-7

3.8 颈动脉IMT与各项观察指标的相关性

第四部分 讨论

4.1 SLE血瘀证的临床特点

4.1.1 SLE血瘀普遍存在

4.1.2 SLE血瘀证与病程有关

4.2 SLE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瘀证的关系

4.2.1 SLE血脂与血瘀证

4.2.2 SLE血沉、CRP及D-D与血瘀证

4.2.3 SLE抗心磷脂抗体与血瘀证

4.2.4 SLE颈动脉IMT与血瘀证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Iupus erythematosus SLE)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并探讨SLE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瘀证的关系。
   方法:
   按199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SLE分类标准,2002年《中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制定的血瘀证中医证候的诊断标准及结合王阶、陈可冀“血瘀证诊断标准记分”所设定的分值对所有纳入病例进行评分。将患者分SLE血瘀证组,SLE非血瘀证组和非SLE非血瘀证组(对照组),检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及抗心磷脂抗体指标,入选患者均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检测,对各组IMT、血瘀证诊断记分、血液各指标值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1)三组在性别、年龄构成上无明显差异(P>0.05),SLE血瘀证组患者病程明显高于SLE非血瘀证组患者(P<0.05)。
   (2)SLE组与对照组在TG、HDL-C上有差异(P<0.05),SLE非血瘀组与血瘀组的TG、HDL-C无明显差异(P>0.05)。
   (3)SLE组的血沉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SLE血瘀组与非血瘀组在血沉、CRP及D-二聚体上有明显差异(P<0.05)。
   (4)SLE血瘀组抗心磷脂抗体IgG、IgA均高于SLE非血瘀组(P<0.05)。
   (5)SLE血瘀组的IMT明显高于SLE非血瘀组及对照组(P<0.01)。
   (6)SLE患者颈动脉IMT和血瘀证密切相关。
   结论:
   SLE患者血瘀普遍存在,且与病情活动相关。SLE患者血瘀证的程度与病程相关。除传统危险因素外,SLE患者本身的炎症因子,血液高凝状态,特异性抗体等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SLE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与中医的血瘀证具有相关性,提示SLE患者的血瘀状态可能是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因此在治疗SLE患者时,注重运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可能有助于延缓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