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电针预处理对雷公藤甲素致大鼠急性肝毒性的预防性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6h】

电针预处理对雷公藤甲素致大鼠急性肝毒性的预防性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针灸预处理的研究概况

1.1 “针灸预处理”概念的提出背景

1.2 “针灸预处理”的现代应用研究

1.3 中医对针灸预处理的认识

2.雷公藤致肝损害研究进展

2.1 药物性肝损害概述

2.2 雷公藤致肝毒性的物质基础

2.3 雷公藤对肝损伤的临床表现

2.4 雷公藤对肝损伤的病理改变

2.5 雷公藤对肝损伤的机制研究

2.6 雷公藤解毒研究进展

3.针灸对肝损害的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3.1 临床研究进展

3.2 实验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和器材

1.3 主要试剂

1.4 数据处理

2.动物造模预实验

2.1 探索雷公藤甲素致大鼠急性肝毒性的相对合适剂量

2.2 探索雷公藤甲素致大鼠急性肝毒性的相对合适时间

2.3 结果分析

3.电针预处理对雷公藤甲素致大鼠急性肝毒性的预防性保护作用

3.1 动物分组

3.2 预处理方法

3.3 建立雷公藤甲素急性肝损伤模型

3.4 标本采集与检测

3.5 数据处理

3.6 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中医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

1.1 药物性肝损害的的中医学范畴

1.2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2.实验用穴依据

3.指标选择依据

3.1 肝损伤主要生化指标

3.2 氧化应激指标

3.3 细胞因子与NO指标

4.结论

5.本实验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实验观察“足三里”电针预处理对雷公藤甲素诱导大鼠急性肝毒性的预防性保护作用,为针刺减毒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将25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电针组和药物组,空白组5只,电针组和药物组各10只。电针组的大鼠提前给予电针“足三里”刺激处理,频率5Hz,强度4mA,每天1次,连续处理5天。随后在参阅文献基础上,将雷公藤甲素标准品按3.0mg/kg剂量用丙二醇充分溶解后再以生理盐水稀释成灌胃溶液,分别对对照组、电针组大鼠给药,空白组给予灌服等量的丙二醇与生理盐水,对药物组和电针组两组大鼠建立雷公藤甲素急性肝毒性模型,观察大鼠行为情况及死亡数量。24小时后所有大鼠处死,取肝左叶同一部位组织制成切片,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同时肝脏最大叶处肝组织一块,称重,匀浆,测肝组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用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用LSD检验进行组间两两比较,以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肝组织AST、ALT、MDA、TNF-α、NO含量电针组低于药物组(P<0.05),但仍高于空白组(P<0.05); SOD含量电针组高于药物组(P<0.05),且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意义(P>0.05)。IL-10含量电针组较药物组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电针组IL-10含量减少(P=0.05)
  结论:3.0mg/kg剂量,观察24h小时是应用雷公藤甲素灌胃建立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的相对合适剂量和相对合适时间,电针预处理对大鼠肝细胞有一定预防性保护作用,但这种保护作用是相对的,并不能完全抑制雷公藤甲素导致的急性肝损伤。电针预处理能提高组织抗氧化潜力,使SOD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抑制MDA的生成,提高大鼠对雷公藤甲素肝毒性的耐受能力。同时能抑制促炎症因子TNF-α和NO的释放,但对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影响较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